.

泉州第一家西医院主楼历经百年依然矗立建

年拍摄的惠世楼。(黄方/供图)

位于中山北路34号的福建医院,前身是始建于医院,这是医院。

院内有一座建成于医院主楼——“惠世楼”,由著名建筑大师傅维早设计,历经百年沧桑,演绎了无数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故事。

说闽南语医院

在百年惠世楼前,福医附二院院史图书馆主医院的前世今生。清末光绪七年(年),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颜大辟(DavidGrant)来到泉州,这位长满络腮胡的洋人做了一件载入泉州史册的事:开办了医院,并取名“医院”,意为“普惠世人”,经过百年不断的薪火相传,成为如今仍在原址办医的福建医院。

年,英国医学博士颜大辟(DavidGrant)医院后,与向他学习西医的首届学生合影。当时诊所条件简陋,没有诊桌和手术床,只能就地取材,以石桌当手术床。(黄方/供图)

年,颜大辟受英国基督教长老会的派遣,到泉州行医传教,先是租借南街新花山(现钟楼南侧泉南堂附近)医院用房,因其医术精湛、求医者日众,次年,医院向北迁移至连理巷北侧。

连理巷,医院

由英国传教士文高能(C.CampbellBrown,坎贝.布良朗,他是泉州培元中学的创办人)撰写并于年出版的英文原著《传奇和故事里的中国》一书中有一张照片,按其英文直译为“医院的前街”,经黄方主任的辨识考证,确认这张照片拍摄于年,是连理巷的街景,照片中有几个路人由东向西穿行于连理巷,左医院。

黄方介绍说,清末以来,从英国来的医生都要先去厦门鼓浪屿学习闽南语,再到泉州行医,这些络腮胡子洋医生个个会讲一口流利的闽南语。

最初几年,医院的发展是租用更多的古大厝,年,长老会派白瑜纯(B.LewisPaton)医生来医院协助颜大辟工作,并带来英国基督教青年会的捐款块银元,在连理巷购地2.78亩,医院用房。

当时医院有30张病床,分设男女病房,开展内外儿科临床工作及传染病疫苗的预防接种。在创院伊始,颜大辟就首创院办医士班,招收具有国文基础且对基督教义有好感的年轻人,学制为五年,在他任内培养了一大批泉州的名医,这些学生毕业后医院发给毕业文凭,既有留用工作的,更多的是自谋职业、创办私人诊所。

年,颜大辟到泉州永春县五里桥开办医院直属分院——永春医馆(医院的前身)。年颜大辟退休返英,年去世。

建筑大师的匠心之作

黄方介绍说,年医院为扩大规模,由第二任院长白瑜纯开始筹划建设新的病房大楼,先后向连理巷北侧周边的居民购买老宅基地,聘请泉州著名的建筑师傅维早设计并施工建造。惠世楼的主体建设历时七年,于年建成,但整栋惠世楼病房大楼群的建设工期长达数十年,医院用房紧张,在不同的年代不断地进行楼层的加盖。在主楼建设期间面临着很多困难,有资金方面的、有技术方面的、有建筑材料方面的,间或也有周围邻居的纠纷等等,但资金的短缺最为突出。

主楼建设过程,医院历经三任院长,有第二任院长白瑜纯、第三任代院长叶启元和第四任院长满约翰(J.H.Montgomarg),这些院长们为工程建设倾注很多的心血,为解决建设资金困难,他们经常到菲律宾向华侨教友募捐,其中还得到著名华侨李清泉以及叶启元院长的捐款,因此,惠世楼的东西侧楼曾被称为李楼和叶楼。

惠世楼建筑群整体呈南北“同字形”,为砖木混凝土结构中西合璧的红砖楼。主楼坐北朝南,符合闽南建筑的风水朝向;建设所需的钢筋水泥及铺地花瓷砖从东南亚海运过来,而红砖和硫璃瓦为本地烧造。正中主体三层,两侧一字排开扩展为两层,南立面充满洛可可风格和泉州红砖古厝的建筑元素韵味;主楼有十六根落地红砖圆形廊柱直达二楼,气势雄伟,整体造型对称,回廊宽敞,栏杆为绿色硫璃瓦短柱。二楼外立面有一圆弧形匾额,用红砖片镶嵌“医院”四个字,周边浮雕西番莲图案,边框用水磨石雕砌,三楼窗楣上方有一竖插“十字架”的金属挂钩,三楼层顶为闽南的斜坡红砖瓦。

主楼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栋二层楼的侧楼,朝南延伸到连理巷的的北侧,东西侧楼之间为小广场;而主楼的北侧在年建成时为一层的平房,但在三四十年代加盖了第二和第三层,再如今从红砖材质和建筑工艺及门窗装饰可以明确地进行断代。

年圣诞节医院全体员工在惠世楼前的合影,被认为是充满精气神的民国老照片。照片中国医院的医生和学生个个西装革履、洋溢着自信和睿智。

年圣诞节,医院全体员工合影。

黄方介绍作为医疗用房的惠世楼主楼到80年代初改为职工宿舍和教室,而东西侧楼作为妇产科和儿科病房一真持续到年,当时为建设高维珊病房大楼,把惠世楼的东西侧楼及惠世楼前小广场的圆形灯柱拆除,但主楼及北侧的附属楼房作为职工宿舍有幸地保存了下来,一直到90年代末因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三楼全部关闭停止使用,但一楼的部分用房至今仍有选择地在使用。

年,惠世楼侧楼及广场尚未拆除,前院长兰大弼、高仁爱夫妇在灯柱台阶上与时任院长叶神嘏、党委书记林多速合影(黄方/供图)

惠世病房大楼如今已成危房,廊柱之间的门廊后来用砖封住,与原有的红砖质地不同,但整体仍可一窥当年的气派。

惠世楼三楼的匾额,百年前“医院”的几个大字依稀可辨。

洛可可风格的西番莲雕饰、水磨石梁柱装饰和充满闽南风情的烟炙砖,在荒草中散发着历史沧桑感。

弘一法师为惠世医生感怀题字

黄方介绍说,惠世楼体现了医院的文化精神,涌现了很多动人故事,其中一位刚从医院毕业并留院工作的年轻医生救人捐躯,弘一法师亲笔题字的感人故事,可谓医院的楷模。

黄方说年抗日战争进入焦灼状态,日寇飞机频繁轰炸泉州市区及周围县区,医院的医护人员与学生,冒着生命危险在现场从事救护工作。年,医院在南安孔庙医院。年7月,毕业不久的年轻医生萧崇洲医生与同事王步登,医院的医疗救治工作后,一起到北门潘山外的溪河游泳。王步登不慎卷入涡流,萧崇洲奋不顾身营救同事,最后王步登获救,而萧崇洲却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年仅23岁。这起救人捐躯的事件,在泉州引起轰动,当时在泉州研修南山律宗的弘一法师深受震动,在医院为萧崇洲出版的纪念特刊上题写刊名,留下珍贵墨宝,以示缅怀。

弘一法师亲笔题写刊名并钤印《萧崇洲纪念刊》。(黄方/供图)

年深日久,惠世主楼二楼的屋顶已经坍塌损毁,亟待维护,但地板的铺砖大部分保持完好。惠世楼的屋顶、百叶窗、圆砖柱,正面半月形的回廊,充满着中西风格和谐共存的美感及风韵。

黄方介绍说年来从惠世楼走出许多惠世学子和在医院服务的医务人员,他们除为泉州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贡献外,还在辛亥革命泉州光复、“福建事变”的医疗救护、抗战时期的战地救护以及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有着他们的身影,为人民大众的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泉州西医的发展留下了历史足迹。进入新时代,先后从惠世楼走出了几位省内外知名的院长和医学专家。

年惠世楼因其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文化内涵及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和元素,被评为泉州近现代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但因岁月弥深,风雨侵袭,惠世楼像一位百岁老人,在完成重要的历史使命后,终于步履蹒跚、不堪负荷,到了该休养生息、重点保护的时候。目前主楼二楼的屋顶坍塌,杂草及树木丛生,但墙体和楼板等承重结构仍大部分完好。近年来福医二院致力于惠世楼的保护和修复,曾多次聘请古建筑设计公司对惠世楼的现状进行测绘、评估,并对修复工程进行前期的规划、设计,提供可行性的方案。医院已启动惠世楼的修复工程,将遵循历史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力争在年建院周年前完成,届时惠世楼医院的历史文物。

演绎经典故事、历经百年风霜气势及风骨犹存的惠世楼南立面。(黄方/供图)

风雨变幻百多年,在惠世楼内演绎着无数的救死扶伤和悬壶济世的故事,我们通过这些历史老照片和惠世楼的建筑遗存,重温和缅怀那些我们曾经或不曾亲历的历史过往,让人感怀、让人奋进…….

惠世楼见证了泉州地区西医的启蒙、传播和发展。已成为泉医院的重要建筑遗产。医院建筑大部分已不存在,泉州市区仅有这栋楼保存了下来,更显弥足珍贵。(文图:黄方王了)

来源:泉州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