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七永春洑江祭祖完毕后,在当地族亲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被誉为“中国永春拳第一村”的大羽村,一睹闻名遐迩的永春白鹤拳。大羽村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的大鹏山,大鹏山因山形如一只展翅的大鹏鸟,而大羽村刚好处于这只大鹏鸟的翅膀处,所以叫做大羽村。大羽村隐在群山之中,三面环山,一面临城,站在村口的演武场处,但见永春县城一览无遗。通过族亲们的介绍得知,大羽村人口约多人口,村民以郑、周两姓为主,享有多个荣誉称号——中国永春拳第一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特色村、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等荣誉,还曾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据大羽村村史记载,明嘉靖三年(年),永春县城东门郑氏第六世郑仙发自桃东徙居大羽的乌厝坑建房,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明嘉靖四十年(年),县城南面桃溪周氏第十世周大集迁徙到大羽槽内居住,与郑氏和睦共处,辛勤开垦,开枝散叶。郑氏与周氏,成为如今占大羽村人口绝大多数的两大姓氏。在大羽村,家规家训成了村中的一大亮点,如“兄弟若同心,田土变黄金”、“赐囝千金,不如教囝一艺”等等。这些家规家训虽然内容不同,但均是通俗易懂的闽南俗语、谚语,作为自家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寄托了房主对下一辈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
永春地处闽南山区,自古尊文崇武,大羽村习武之风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坊间流传“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说的就是白鹤拳在民间的普及程度。大羽村民自古以来尚武学,历代先贤将祖宗家训、先贤武训融入拳法中、生活中,孕育出重武德、讲仁义的家风文化和淳朴敦厚的乡风民风。有史记载以来,从大羽村走出的著名白鹤拳高手,就有郑明、郑礼、郑文存等,他们在当地留下一段段传奇故事。
据记载:永春白鹤拳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浙江丽水的方七娘因在溪边洗衣服时见白鹤起舞,便模仿白鹤练就一套拳法,取名白鹤拳,后随夫曾四回到永春老家开馆授徒。当时的大羽村成名拳师郑明不服,前去挑战方七娘,结果落败并受了重伤,在弥留之际将儿子郑礼唤到跟前,嘱其不可替自己报仇而要拜方七娘为师。郑礼遵从父训,拜方七娘为师,勤学苦练,“三载观看勤苦心”,终成“白鹤拳五虎”之首,此后白鹤拳经大羽村郑氏后人远播到海内外。
永春白鹤拳以其独特的健身、防身功用和“以德制武”、“学仁、学义、学武功”的训诫,造就了一代代风靡世界、德艺双修的高徒。太平天国运动时,永春白鹤拳拳师林俊率弟子数百人响应起事,被封为“烈王三千岁“,太平天国失败后,其属下部分弟子潜入广东、东南亚等地,秘密教习白鹤拳,为掩人耳目,将永春白鹤拳诈称为”咏春拳“。永春白鹤拳经过“前五虎”、“后五虎”、“七传人”等几代拳师的传播,拳术传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随后流传到东南亚一带。清乾嘉年间,由福州传入日本,在日本演变成空手道刚柔流。
在大羽村的“演武场”上方,建有一幢具有闽南特色的大厝,大厝内是“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馆内四周墙壁上陈列着永春白鹤拳的各种史料、发展史、荣誉等等。大厝的正后方供奉着白鹤拳的祖师方七娘塑像,每天都有无数的武术爱好者来叩拜这位德高望重的白鹤拳祖师。在大厝的中心是一块宽敞的演武厅,这次有参访,就有幸请到三位大羽村的拳师现场表演,他们精湛的拳法获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大羽村,随处可见武术的分解动作,让人更加期待能欣赏到永春白鹤拳的表演了,浓浓的白鹤拳文化气息迎面扑来。永春白鹤拳招式的雕塑,武师们摆开架势,身姿轻巧,闪转腾挪,虎虎生风。双刀剪芙蓉、青龙盘柱、白鹤亮翅、美女梳妆等式白鹤拳宛如行云流水。据说,这个只有多人的小村子,几乎家家都练过武,永春白鹤拳随手就可以比划几下。
现在的大羽村以白鹤拳为特色,发展成一个特色旅游名村,这里不仅有白鹤拳的传承人、有纸织画的传承人、也有擅做枇杷膏的老人,更有那些慕永春白鹤拳的国内外武术爱好者们。住在大羽村,时而“摩拳擦掌”强身健体,时而聆听溪水潺潺、虫鸣鸟啼,何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