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5月16日讯(泉州晚报记者吴志明通讯员苏世凉)阴雨绵绵是泉州市近段时间天气的主旋律。来自气象部门的消息,目前雨水已经步入收尾阶段,随着今天降雨的结束,雨水按下了暂停键。预计从明天开始,全市将迎来为期三天的降水间歇期,全市以多云的天气为主。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与地质环境科专家提醒,由于持续降雨,当前泉州市岩土体含水量已趋饱和,极易诱发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虽然今天起雨水暂停,但地质灾害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继续警惕次生灾害的发生。
持续性强降水岩土体含水量已趋饱和
受西南急流和低层切变影响,10日至13日泉州市出现今年入汛以来降水强度最大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此次降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累计雨量大、局地雨势强。14日至16日,全市依然阴雨绵绵。统计从5月10日8时到5月16日18时,全市累计雨量毫米以上的县(市、区)总共有12个,乡镇个。最大的雨量为德化县桂阳乡,雨量达到.5毫米,洛江区虹山乡达到.9毫米,南安市水头镇.9毫米,南安市向阳乡.6毫米,安溪长卿镇.1毫米。
泉州市气象部门对泉州市年气候预测:早春季(3月—4月)预计总降水量~毫米,偏少2~4成。雨季(5月—6月)预计总降水量偏少1~2成。夏季(7月—9月)预计总降水量偏少1~2成。秋季(10月—11月)预计总降水量偏多1~3成。预计年登陆或影响我市的台风个数为6~7个,较常年(5.2个)略偏多,6月可能有早台风影响我市,夏季有1~2个台风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市。重点防范期包括:早春雨季(3月—4月)注意防范水利设施(包括水库、灌溉水渠、引水渠、饮用水渠和管道)渗漏引发地质灾害;4月—6月重点防范长时间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7月—9月重点防范台风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趋势会商预测表明,本年度地质灾害仍以滑坡、崩塌为主,西北部山区、丘陵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将较严重。
截至汛期前查明地灾隐患点和高陡边坡处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与地质环境科专家介绍,泉州市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其次为地面塌陷。房前屋后边坡、公路铁路边坡、山边河(海)边、沟谷及沟口等区段为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段,岩溶浅覆盖区、矿山采空区等区段为地面塌陷高易发区段。本市西北部的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地区地貌上属中低山—丘陵区,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山区局部小气候变化较为剧烈,常见短历时的强降雨,削坡建房现象十分普遍,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并存在多种触发、诱发因素,历来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发育区域。地质灾害主要以山区居民房前屋后土质斜坡失稳形成的小型滑坡、崩塌危害为主。涉疫医疗、避灾点等重要场所、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人口集中地和重点领域。截至年汛期前,泉州市已查明的地质灾害点和房前屋后高陡边坡处,以及重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和重要工程建设活动区,均为年度防范重点。其中地质灾害点处,房前屋后高陡边坡6处,共有1.41万户5.41万人的生命和6.03亿元财产受到威胁。目前,泉州市威胁30人以上的村(居)地质灾害隐患点86处,列为市级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余村(居)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县级根据受威胁情况,筛选纳入本级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地质灾害发生有滞后效应雨后1至3天仍是高发期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与地质环境科专家表示,雨后1—3天内仍然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较为活跃的时段。
该专家提醒,群众切勿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认为房屋已经居住多年边坡都没有坍塌。要知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积而形成的,超过临界点就会发生,绝不是一时半会形成的。雨后切忌在危岩和高陡边坡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能攀登危岩。山地坡度大于45°,或山坡成孤立山嘴、凹形陡坡等形状,以及坡体上有明显的裂缝,都容易发生崩塌、滑坡。选择去山区峡谷游玩时,一定要事先了解当地天气预报,不要在大雨后、连续阴雨天进入山区沟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