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光中病逝,享年90岁故乡泉州,再也等

《乡愁》成绝唱!

世间再无余光中!

刚刚传来一则让人悲痛的消息

据台湾东森新闻、台湾中时电子报等媒体报道,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今日辞世,享年90岁。

此前台媒报道称因台湾气温骤变,余光中住院疗养。

今天

让我们再听您读一遍《乡愁》

01:18

余光中朗诵乡愁

简介

余光中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年他随家人迁居台湾。多年来,余光中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诗歌和散文。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写下《乡愁》。一首《乡愁》,传诵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40多年来,这首诗在海内外华人间被广为传诵。余光中近年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时,屡屡被问及他的乡愁。

年,余光中应邀来到北京,虽然不是小时候的故乡,但看到的京城胡同、故宫和梁启超故居,还是十分亲切。他真正回故乡是年,当时余光中第一次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南京大学,感慨万千。

余老说:“虽然出生之地已到处高楼大厦,但也不乏依然故我的江南人家,以及庭院里生长着的一株株桂树枝叶茂密,它让我闻到了小时候的桂花香味,只是再也寻觅不到儿时捉迷藏的小伙伴了。”

这些年来他到了山东、湖南、湖北等很多“小时候都没去过的地方”,写了许多关于返乡的诗。他说,大陆变了,人口多了,道路也顺了;故乡的菜、方言还保留,可是有些自然环境已经改变。

余光中与泉州的渊源

年,时隔半个多世纪,余老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回到永春故居圆满地完成了“寻根之旅”;

年,他又专程回到泉州,欣然担任泉州参评“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的推荐人,向海内外宾客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

年回乡时,他的诗心被深深地触动了,为家乡留下了新的诗篇——《洛阳桥》,该诗在《泉州晚报》首发后,引起了广泛共鸣;

年10月17日,余光中为家乡永春题诗余光中说:“永春是我的家乡,这番治理,桃溪慢慢变美,这很好。建设以余某命名的文学馆,我很荣幸,也很愿意与家乡配合。永春有不少有成就的名家,希望他们也能更多为家乡人认识。”

年9月12日,余老与夫人范我存女士,二女儿余幼珊及四女儿余季珊一行12日到达永春。他们先是回到家乡洋上村谒祖,然后到位于永春县桃城镇花石社区的余光中文学馆参观。

余光中文学馆在福建永春开馆

年11月8日,余光中文学馆在余光中的家乡——福建永春开馆。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诗人余光中,为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学馆揭牌。在永春,88岁的余老接受媒体采访。谈到文学馆,他言幸运;谈到两岸,他称两岸人交流不需要翻译,这就是血缘关系最好的体现;谈起家庭,他流露出对父亲的赤子之情,对女儿的默默爱意。

东南早报对余老的报道

余光中给早报的题词

余光中代表作

乡愁

余光中手书《乡愁》

洛阳桥

余光中伉俪在洛阳桥合影留念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

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

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

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头

或许母亲更年轻,曾经

和父亲一同将我牵牢

一左一右,带我在中间

三个人走过了洛阳桥

想必蔡公,造桥人自己

当年曾领先走过此桥

多感动啊,泉州人随后

逍遥地越过洛江滔滔

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

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

潮起潮落,年去年来

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

有的,急急于赶路,有的

在扶栏与望柱间徘徊

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

一千零六十步,叠叠重重

想叠上母亲、父亲的脚印

叠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桥上的七亭九塔,桥下

的石墩,墩上累累的牡蛎

怎认得我呢,一个浪子

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耆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

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

江水东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

余光中《洛阳桥》手稿

五株荔树

余老献给家乡的诗

◆来源:东南早报综合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

◆编辑:李安然

余老!您一路走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