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始严辅公二十三世孙严恩公
唐德宗建中三年(年),河南光州固始人严辅,曾任州通判、府丞等职,为避战乱携族人入闽迁侯官(今福州)为官。历经闽清严阪—永春—德化等地,辗转播衍,至闽清、永春、德化,历十数代。至十四世,德化严氏脉分江、淮、河、汉四房;十五世分赴莆田府(江房)、福清江阴海屿(淮房)、仙游严市(河房)、邵武(汉房)四地衍居。
明洪武三年(公元年),严辅公二十三世孙严恩公迁入仙游县盖尾镇沙园村,披荆斩棘,艰辛创业,蔚成望族仙游严氏望族。严恩公第三世孙大房名赤,住沙园西边为大路(昌山村古称)。严恩公第三世孙小房名治祖,住沙园东边为小路(沙峰,今杉尾古称)。今仙游沙园境的杉尾、昌山两村即有严氏族人一万余人,占莆仙严姓人数一半以上。可谓是族群兴旺,人才辈出。
2、仙游盖尾沙园:商贾云集之宝地
仙游是世界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沙园位于仙游县东部盖尾镇,民国前辖大路(今昌山村)和小路(今杉尾),与莆田交界处不过10里。在木兰西北岸,西边有一片平坦的旱田,原为沙滩,传说严氏祖先在这里造堤围滩,垦为田园,沙园因此得名。沙园两大主村为昌山,沙峰。昌山村古称大路,沙峰(今杉尾)古称小路。村名源于严恩公的第三世孙大房名赤,住沙园西边为大路;小房名治祖,住沙园东边为小路。解放前设杉尾镇,管辖昌山,沙峰。解放后废镇,或为乡,社,大队,均以昌山,沙峰称名。今则为盖尾镇昌山,杉尾(沙峰)行政村。旧时西街、院里属大路,下尾里归小路。今西街、下尾里都属杉尾。院里归后山行政区。溪西岸旧奥,旧属大路,现归盖尾。
杉尾街位于村东南侧,紧依木兰溪北岸,有商店百数家。约于民国初年,街道已具雏形。木兰溪曾是交通要道,溪船往来如梭,那时杉尾是木兰溪沿岸商品集散地之一,族人从事舟运者,约百多人,经商者剧增,一时码头兴隆,商贾云集。后来溪流渐细,水运改陆运,航运船只几为绝。今公路纵横,新辟助榜路(莆田濑溪至仙游榜头)沿溪北岸,成为主要交通要道。杉尾街亦移公路沿线,渐成繁华新街。
沙园杉尾有千年古樟两株,相传植于唐朝龙纪年间。两棵古樟相隔约米,东边古樟高大约25米,覆盖面积大约平方米;西边古樟高约20米,覆盖面积大约平方米。年仙游县人民政府鉴定出两棵古樟的树龄为年,确认为国家一级林木与褔建名木古树,特地挂牌以示保护。清朝光绪年间,兴化进士张琴在观赏两棵古樟后,挥毫写下“富春风景是仙乡”的题词。中华民国31年,时任闽财政厅厅长的严家淦在祠堂认堂后,特地前去观赏古樟,并慎重地嘱咐沙园宗亲务必保护好这两棵象征严氏繁荣昌盛的宝树,让其永远旺盛,万古长青。
沙园,北距群山。村北自虎头而下,有梅山,寨里山,东洋山,白虎山,八公山,官山,群峰起伏,形似折扇,矗为屏障。山前,道路纵横,果树成林;屋舍栉次鳞比,状似蜂巢,先辈称其为“蜂穴”。山后沃野连片;从南而进,越山涧,穿林荫,那里的村庄是西街,下尾里。沿西街往西北而上,全山环抱中便是院里村。院里村正中有草地一片约百亩,常年绿草如茵,犹如地毯,叫“厝后埔”,历代视为风水宝地。
3、沙园附近的龙纪寺闻名遐迩
闻名中外的龙纪寺坐落于仙游盖尾院里村,由严瑞义祖师新建,清咸丰时重修。木雕六角屋顶,尤为一绝,故又名“六角亭”。龙纪寺最具特色的是五百尊白瓷罗汉(名家李霞绘图设计,德化瓷雕大师许友官、许文簪、许友义三兄弟特制),釉细而雪白,形真而传神,为省重点保护文物。寺前有关绪年间建造的法戒生死门石碑坊,寺周围山上还有10处碑刻古迹。龙纪寺上座佛殿内还完整地保存着严瑞义祖师题刻金字楷书板,记载着龙纪寺的修建史和劝善经。村西北群山中的悬崖峭壁陡峰之上的“青云书院”始建于明朝,曾为培育人才的摇篮。附近还有大坪寺,清明寺等。以上寺院,每年正月初一是村人游春的主要去处,异常热闹。
4、仙游沙园严氏大宗祠
仙游县盖尾镇除了闻名中外的龙纪寺之外,还有一座颇具规模、规制宏伟、保持明清古建筑风貌的“沙园严氏大宗祠”就在龙纪寺附近,宗祠位于杉尾、昌山两个行政村之中,创建于明代洪武三年,重修于清乾隆四年(公元年),立碑勒石为记。中堂高悬大匾“严氏宗祠”四字,大门联为“思古贤人朝朝文章伯、见佳子弟代代忠孝家”,把严氏族脉人文都浓缩于此。大门边的的抱鼓石、衍梁均加花卉祥云等多种雕饰,显得古朴大方,是研究明清古建珍贵的实物。正月十五元宵,家家户户提着灯笼从四处涌向祠堂挂灯,路上成一条条的灯龙,叫做“游灯”。祠堂里挂满了灯,看灯人挤人。后来祠堂改建成学堂,随之学堂迁移厝后埔。祠前有一口方圆数亩的古潭,潭深莫测。因潭中之水冰清玉洁,波面似镜,因之该潭自古就有“美人照镜”之誉称。严氏宗祠背后原为山坡地,左右两边分别为红黑二色土壤,坡上森林茂密,枝藤缠绕。每当雨后,即有黑红两色清泉自山坡潺潺而来,汇聚祠内大天井后注入祠南面的木兰溪,向滔滔东海奔去。而沙园境的严氏后裔亦如这汇入大海的泉流一样,遍布世界各地,繁衍延居海内外。
旧时常演戏,戏台设在村正中的严氏大宗祠门前广场,远近各处会传来阵阵“十音八乐”声,近处厝仔头座厝有七八人常聚在一起奏乐,唱歌。歌声,乐声,令人神旷心仪。木兰溪日夜奔流,孕育两岸村民和文化。昔时,溪流阻隔南北交通,则在村东西两端涉渡口,由族人摆舟过渡。年,建造杉尾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变通途,从而结束了几百年来摆渡的历史。
数百年来,沙园严氏子孙一直奉行祖宗“一宫二祠三祖坟“的家训,对先祖留下的昌山宫、严氏祠堂、严氏祖墓进行精心的维护,而祖宗德泽也荫映子孙健康吉祥。严氏族人注重教育,祠中高悬的“世进士”匾额为明代皇帝嘉封。
沙园严氏宗祠供堂墙壁上三尊严氏先贤肖像,由李耕画院顾问、著名画家、邑人郑少群先生绘画。画中人物慈贤和祥,呈现贤者风范,实为祠中至宝。祠之东侧立着一方清乾隆年间的石碑,记载严氏族人祭祀仪式和族内礼仪程序,实为研究明代莆仙地区民俗风物难得的实物。年,经仙游县文联上报福建省文联,沙园严氏宗祠列入《八闽名祠大观》一书。
5、仙游盖尾沙园严氏历史名人
严徽:仙游严姓首登科第者,南宋乾道二年(年)进士,赦文推恩特奏名;
严淦:莆田严姓首登科第者,号纯庵,莆田城关乌石人,明正统十二年乡荐入太学,与柯潜同窗,明景泰五年()进士,擢翰林庶吉士,同修《环宇志》。再拜江西道监察御史,改云南道,升浙江提学副史、湖广提学副使、广东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署左布政使。严谨守法,乡人称之。明景泰帝嘉封严淦“世进士”。仙游盖尾沙园严氏学子遍及全国,学成后或出仕或经商,或远赴海外开拓新事业,均有所成,民国时也有严氏裔孙当选为代表;
严瑞义:龙纪寺位于仙游县盖尾镇后山村院里自然村,始建于唐,清光绪二十五年(),由沙园严氏后裔第三十八代严瑞义祖师重建六角亭(包括玉帝殿、钟鼓楼等)和佛祖殿,并把龙纪院更名为龙纪寺。至今还悬挂在上殿的“龙纪寺”,是当时清代兴化着名书法名家翁邦达武举人书写的寺名,古朴大方。六角亭外壁六面上设罗汉龛,供近代德化瓷雕五百罗汉,罗汉造像由当时中国一流的国画名家李霞绘图设计,德化瓷雕大师许友官、许文簪、许友义三兄弟特制,奉为珍宝。附近的村庄仍沿用古寺名的“院”字,叫作“院里”自然村。
6、仙游沙园严氏和紫帽严氏的关系
沙园一世辅公,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年)进士,年严辅自河南光州固始率族南下入侯官(今福州),为入闽莆仙严氏始祖;历经闽清严阪—永春—德化等地,至十五世,德化分江、淮、河、汉四房;江房移迁莆田府、淮房迁福清、河房迁仙游严市、汉房迁邵武;其后裔衍迁闽清严阪、龙海、永泰、仙游、莆田、福清、永安、永春、德化、大田、南平邵武、龙岩、江西分宜等地;
沙园十四世,德化严氏一脉生四子,分为江、淮、河、汉四房,分赴莆田府(江房)、福清江阴海屿(淮房)、仙游严市(河房)、邵武(汉房)四地衍居;
沙园二十三世恩公,明洪武三年(公元年),自仙游城内严市迁居盖尾沙园,为沙园严氏始祖,披荆斩棘,艰辛创业,蔚成望族仙游严氏望族;今沙园境内的杉尾、昌山两村即有严氏族人一万余人,占莆仙严姓人数一半以上;族群兴旺,人才辈出;赤公:严恩公的三世孙(大房),住沙园西边为大路(昌山村古称);治祖公:严恩公的三世孙(小房),住沙园东边为小路(沙峰村,今杉尾村古称)。
仙游严氏主要有两大支,沙园(今盖尾镇昌山、杉尾村)和紫帽(今度尾镇云居村等)。严辅公第23代孙严恩公于公元年入住沙园,成为沙园严氏开族始祖。公元年,廷昭公调任广东省惠州府碣石卫(在海丰县),公元年,长子和安偕弟和敬等六人自海丰县徙迁仙游,卜宅文贤里石狮保(今度尾镇云居村)紫帽山麓,和安公、和敬公为云居严氏入仙始祖。
7、仙游沙园严氏祖训
不为名利绊,但望子孙贤。文武贤良绳祖德,忠孝节义振家声。
锦屏山文化振兴研究会温昌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