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隶属福建省,地处闽东山地中段和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中段,北承福州,南接厦门,是福建省地级市,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千米。
泉州最早开发于周秦两汉,公元年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之盛景。唐景云二年(年)武荣州改名泉州。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多年前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称为“光明之城”的泉州,在中世纪有着多年的辉煌,素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名。
泉州市气候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气温高,光热丰富。全年无霜期长,沿海地区基本无霜。二是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全市年降水量为-毫米,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多一倍左右。干、湿季甚为分明:3-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为湿季;10-2月仅占全年的20%,为干季。降水量年际间变化率大,少雨年份降水量不及多雨年份的一半。三是季风气候显著。冬半年主要受蒙古冷高压楔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干燥少雨;夏半年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风,气温高,湿润多雨。
通用语言为普通话,闽南话为主要地方方言,并存莆仙话、客家话等多种地方方言。泉州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泉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泉州方言曾是闽南方言代表。泉州当地的语言是闽南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