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今年护士们成为最美的“逆行者”。在坚定逆行的背后,是她们对生命的守护,对职业的坚守和对信仰的践行。在节日到来之际,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护士施宏兰,从其最平常的工作中看看她们对生命的“信仰”。
重症监护室里
与死神争分夺秒
透过ICU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病房里共有6名患者,34岁的护士施宏兰正忙于查看一重症病人的心跳、血压、血糖等情况。随后,她端起水杯,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病人喝水,再用纸巾轻轻拭去病人下巴上的水滴。
施宏兰在ICU悉心照顾病人
“始于主动,基于专业,终于满意”,这是施宏兰的职业信条。每天她都以最体贴的护理、最饱满的工作热情面对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更是义无反顾投入一线的隔离病房,用自己的专业和优质护理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让患者感受温暖。
很多人把ICU看成是离死神最近的地方,是生死之门,充斥着死亡的阴影和病魔的残忍。“对我来说,这里是生命的中转站,是生命的第二春。进来时,毫无意识;离开时,体征正常。这中间,日夜坚守在他们旁边的,不是亲朋好友,而是我们。”施宏兰说,ICU病人病情重,病种多,年龄不一,护士们守护他们,一刻也不敢松懈,因此护理任务比普通的科室更重,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常规护理技能,还要担负起病人生活保姆、心理导师的角色,处处学会察言观色,24小时紧盯仪器设备上的数据,一旦发现异常变化,随时作出应对。这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更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更准确地照料好病人。
尽心竭力护理
病人竖起大拇指
ICU里的病人老颜,6天前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多次肺部感染,缺血缺氧致人事不省送进ICU急救。苏醒之后,浑身酸痛,痰多却又吐不出来,现在身体恢复了很多,看到记者采访,他对着施宏兰和同事竖起了大拇指。原来,在这六天的时间里,施宏兰和同事们轮流守候,除了日常护理外,还采用辅助方法吸痰,定时为他翻身拍背,用温开水为其擦洗身子,甚至还不顾脏臭,处理秽物。
“这么年轻漂亮,却任劳任怨,我真心说声谢谢。”老颜获悉自己即将转入普通病房时,激动地握着施宏兰的手,连声道谢。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的重要性在ICU的患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对施宏兰来说,ICU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科室,也是一个时刻弥漫着紧张、压力以及风险的科室,可以亲身见证生命的奇迹。“这份工作酸甜苦辣咸都有,确实特别辛苦,多少个凌晨,我们睁着眼,但我们没有见过凌晨时的永春景观。”在封闭的ICU病房里工作5个春秋的施宏兰,已记不清收获过多少次谢意了,这些谢意成为她们团队最大的动力。“有的患者即使出科室后仍记得护士,家属频频致谢,不时问候……那这一切就足够了,成就感也是其他岗位所难以比拟的。”
在隔离病房
结下家人情缘
ICU对施宏兰来说,还算是轻松的。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医护人员,施宏兰执甲战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主动到一线的隔离房,并在那坚守了7天7夜。
为核酸检测采样
“其实,在隔离房,我也是被他们感动着。”今年2月1日,施宏兰走进隔离房,开始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打交道。每次采样做核酸检测时,她都是提着心,也暗暗为被检验者祈祷。
2月6日,她忐忑不安地把核酸检测的结果递给一名隔离人员林先生,并告知其结果和转院的通知,他愣了一下,呜咽了。这一刻让她不知所措,随后,施宏兰对其交代了注意事项,并表达了自己愿尽其所能解决他当下的困惑,她低声地说:“我们永春再见。”这时,林先生反而对她说:“你一定要做好防护,你们医护安全了,我们才有希望。”林先生的安慰,让她心中暗生暖流。
这七天里,施宏兰还和一名疑似病例小女孩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女孩是因接触确诊病例而被收治的。在这期间,小女孩口腔溃疡,吃不下饭,施宏兰除了安慰小女孩之外,还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向主管医生汇报这一情况,因为她知道此场战役中,小女孩身体的任何症状都有可能延长她的观察期限。
2月7日早上,小女孩一脸不高兴,施宏兰追问:“怎么了?今天阳光灿烂,我们的小姑娘心情不应该这样差啊!”小女孩的爸爸说:“孩子不懂事,快被关疯了。”施宏兰哈哈一笑,“不急,等吃过午饭,我们做个CT复查,或许很快就可以出院了呢!”小女孩一下子就笑逐颜开。
小女孩临出院时,穿着防护服的施宏兰在执行其他任务,小女孩强烈要求再次与她道别,透过玻璃门,写下“阿姨,再见,谢谢你”。施宏兰笑了,回道:“谢谢,我们蓬壶再见。”
在隔离观察病房连续工作了7天7夜后,施宏兰本可以有一周的休息时间。但她获悉ICU负压病房接收一名需要隔离观察的重症肺炎患者,就第一时间跟护士长要求加入新一轮的战斗。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采访之末,施宏兰说,作为护士,她愿在有生之年,尽力而善,要用一辈子去践行职业信仰。
记者
叶国强
通讯员
颜成裕方丽清
责任编辑
张媛媛
End
本作品版权为永春县融媒体中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一经发现,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