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丝见证古溪古道古渡口

■本期执行赖小玲通讯员吕志鹏

古渡口,作为曾经的商贸交通要冲,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今,它们虽然渐渐湮没在乡村老路上,但它们曾经的荣光,它们在历史上留下的故事,依然在当地代代流传着。

泉州永春县湖洋溪下游碧溪(陈坂溪)的古桥桥墩遗址和东关桥(通仙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即年),是唐宋以来大田、永春、德化通往泉州市区的必经之地。碧溪两岸的加莲埔(曲港)古渡口、汤洋(田牛港)古渡口、东关桥古渡口(铺口)也是当年的交通要地。

近日,记者随有关专家走访了这些古渡口以及与之有着紧密关系的古道、庙宇、古瓷窑等,追寻它们的历史足迹,怀想它们曾经的繁荣盛景。

古渡口

见证曾经的繁华商贸

悠悠碧溪,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最有代表性的是碧溪两岸的古渡口。曾经,通过古渡口,永春窑瓷远销东南亚、日本、坦桑尼亚等地。

根据史料记载,内碧村南洋角落的“宿船潭”到东关桥古渡口这一段,有多处的滩石和鱼滩堀等。航行的船只主要停靠在外碧汤洋(田牛港)古渡口、加莲埔(曲港)古渡口、东关桥古渡口(铺口),以此作为湖洋、东关、外山、乐山八都(现为南安市向阳乡)等地的木材、陶瓷、茶叶等货物的起运码头。“直至民国时期,这些渡口还是本地的水上交通枢纽之一,沿岸曾设有不少商铺。”当地人称。

汤洋(田牛港)古渡口经当地人修复后焕发生机(陈忠健提供)

加莲埔(曲港)古渡口

根据《桃源太平李氏族谱》记载,明代外碧村上游“宿船潭”附近有瓷窑。民国以前龙山芸瓷碗粗坯做好后,皆转到瓷窑再进行烧制,再经外碧乐山脚下的田牛港、曲港、东关桥等向海外运输。外碧村现保存有两处古瓷窑址:一是东西大桥桥亭下的古瓷窑址;二是汤洋田的古瓷窑址。

外碧村东西大桥桥亭下的古瓷窑址

当地人陈忠健对本地的历史文化颇有研究。他指出,在民国版《太平李氏族谱》所录的“外八坑图”,以及清乾隆《永春州志》中的“东关桥图”上,渡船、木排及帆船泛于碧溪的影子清晰可见。而在永春和南安交界处的鱼目隘口(东关桥往南安方向),曾有为往返船只指路的佛塔航标史迹等。

随着新时代的交通发展,古渡口繁华落尽,但它们正以另一种方式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是推进“碧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尽量保持它的地理原貌,进而将这些古渡口的历史文化挖掘出来,让东关镇的“海丝古镇、廊桥水乡”重现新貌。二是将外碧村加莲埔(曲港)古渡口、汤洋(田牛港)古渡口等海丝古渡口规划建设成村庄休闲打卡地,如“乡村亲水平台”、海丝渡口湿地公园等,让历史说话,让海丝文化焕发新生。

古官道

多位名人留足迹

有古溪、古渡口,自然也就有古道,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当地有句俗话:“走官马大道,好运自然来。”

古官道

这条唐宋古道连接永春、德化、大田、南安、仙游等地,即南安丰州过朋山岭、白虹山,经五台乐山、八德水、外碧村田入仙游,北上福州、南平入京,是一条千年古官道。

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不少名人的足迹,包括蔡襄、朱熹、陈知柔、张瑞图、颜廷榘、“兄弟进士”李开芳和李开藻、李光地等。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年)冬,理学家朱熹路过古官道赋诗云:“晓涧淙流急,秋山寒气深。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烟火居民少,荒村草露侵。悠悠禾稼晚,寥落岁寒心。”明代“四省文宗”李开藻走此古官道,书有《游乐山观日台诗》:“微雨初收午夜风,轻烟忽破海天东。凌寒似蹑仙凫去,绝顶惊开蜃气通。疑是红霞呈灿烂,谁将赤手剖鸿蒙。同观化日人皆喜,一扫阴霾万壑空。”

记者发现,离古道不远处有古桥遗址。仔细一看,桥墩孔边上的溪底至今还有大松木卧桩,又称“睡木沉基”。至于古桥建于何时,毁于何时,则不得而知。

古道旁边的古桥墩孔遗址

古桥墩孔边上的溪底还存有大松木卧桩,又称“睡木沉基”。

外碧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新剑告诉记者:“古官道横跨碧溪,而连接溪两岸古官道的,就是这座古廊桥。《永春县志》有记载,古代的湖洋溪有很多渡口,外碧村就有俗称‘曲港’‘田牛港’等的渡口,村里以前有陶瓷作坊,人们通过古官道和后来的水路,往外送出陶瓷和山上的林木。从桥基的遗址、古官道的痕迹来看,我推测,这座桥的历史要比东关桥久远。”

《永春州志》中的湖洋溪渡口放排场景,将木材通过水流运输到泉州各地。

名人辈出

古渡口文化底蕴深

“这个小小村落,有着多元的宗教文化信仰,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原点、起点的证明之一。”永春慈孝文化促进会会长、开永妈祖庙负责人陈剑虎表示,加莲埔(曲港)、东关桥古渡口就在第一代海神通远王发源地五台乐山山脉下,这些应该就是湖洋溪流域过往船家、客商和“下南洋”游子重要的精神家园。

“桃陵书法”“桂亭织画”“翘松诗词”被“马来西亚华人族魂”林连玉誉为“永春三绝”。外碧村陈坂宫的左侧石壁现存有一处“永春第一绝”文物——桃陵公(颜廷榘,—年,明代书法名家和诗人)榜书摩崖石刻,弥足珍贵。在陈剑虎的引领下,记者看到石刻上刻有“明万历戊戌(年)秋邑人颜廷榘书:明锦城李氏始基。七世孙开芳、开藻刻石。遁斋李公暨配陈氏尤氏墓道。万历廿六年戊戌秋孙应元、应辰刻石”等行楷大字。“永春民间有句俗语称‘全识石壁字,尽收潭底金’,或许这是曾经创造海丝贸易财富神话的陈坂溪沿岸渡口及物产的历史回声吧。”陈剑虎说道。

陈坂宫

陈坂宫左侧石壁现存有一处“永春第一绝”文物——桃陵公(颜廷榘,—年,明代书法名家和诗人)榜书摩崖石刻

在外碧、内碧二村的干氏、李氏、陈氏、刘氏等族的宗族历史上,“名门家族一直有出洋的传统,充分说明了碧溪流域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近代的武术大家干德源(—年),系新加坡国史馆创始人,最早倡导“国术”运动,和弟子李载鸾、林宝山等将泉州的南少林文化远播到东南亚各地。马来西亚华商李深静“丹斯里”在棕榈、橡胶产业等方面更是成绩显著。民国时期田当陈氏在马来西亚的“协成号”商号更是当时下南洋的永春游子的重要落脚处。当地人称:“沿着故乡的海上丝绸之路或古官道,开始睁眼看世界,走出大山,走向海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