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白鹤拳宗师方七娘

白鹤拳宗师方七娘,女,生于清顺治初年(约年,卒待考),为福宁州(霞浦县)城北境殷实大户方种公之女子。方种公以拳术著称而闻名松城四方八里,其大厝为四进五个天井,占地37亩,该属福宁州数一大厝,而少年时的方七娘则居住在二进后厅西向木质结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约80平米。而青少年时方七娘练武之地,则在主厝西北向长方厝埕,面积达60平方米,两处至今保存完好。虽距今己近年,但方家后裔茶余饭后,每每回憶往事时,乃记憶犹新。

据《永春拳术谱》载:其父方种公,是明崇祯年间永春武术第五代传人林董所继承,著有《永春拳术家法》中提到:“方种公家富,为人侠义,性好少林武艺,广交天下豪杰,凡高手名师者,多从学之……”可以看出方种公家富有,而且武艺高超。方七娘则出身于这样传统武术家庭,自幼耳濡目染,不但有其拳艺基因,又有良好家庭传统教育。

据说明未清初方七娘出家盐田白莲寺,在盐田杯溪屿后,背靠大山,面临溪潭,常有鹤群留连,一日,七娘在寺中织布,见一白鹤飞栖梁间,昂首振翩,舞脚弄翼,引喙銜毛,伸颈觅食,缠脖栖息,姿态奇妙,心甚异之。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鹤闪跳而过,又以纬尺掷之,复被白鹤展翼弹落,七娘感悟之余,精研不辍,揣摩衍化,乃揉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之中,几经夜以继日推敲,终于创出别具一格的的拳法,动静相连,虚实分明,脉络贯通,手足呼应,吞吐浮沉,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少林内家拳,流传于国内外及东南亚,盛行于欧、美被称为中华武术大家庭中一绝,据《福宁霞浦志》载:方七娘首创的拳术叫白鹤拳,因其动作很像白鹤展翅而得名。

据《霞浦方氏家谱》载:方氏世居湖北黄梅,明洪武二十五年,因军功而陛百户(明代卫所兵制,设百户所,为世袭军职,百户统兵人,正六品。)又因防倭事务,其三世祖方信,于明正统八年奉调福宁州右所守备,从此,该支方姓在福宁北门繁衍生息至今,成福宁州地一方豪族,同时,这也是一个武功世家。

据统计,从明代正统方信公开始,到清代中期,有百户10人,武举一人,州同一人,把总一人,武略骑尉一人,军功五品一人,军功六品二人,军功八品3人及武职员多人。可以看出,这支方姓家族与方七娘的家族背景是极其吻合的。霞浦有一句俗语“脚踏东门内,拳打北门外。”讲的就是北门外白鹤拳的厉害。永春拳的真正创始人方七娘是福宁州人,即现在的霞浦城北街方厝里人,方七娘首创的白鹤拳以短促、有力、迅速、凶猛的特点,又具有世代相传,经霞浦后人改造变为现在流行于闽东地区畲村,霞浦下浒镇四斗畬村、盐田乡洋边畲村也叫白鶴拳,经久不衰的地方特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部份

七娘创白鹤拳初成,永春人曾四与其师傅颜起诞到寺拜谒比武,起诞败北,七娘见曾四年轻聪慧,笃实厚重。丰姿俊雅,有英雄气概,始收为徒,后结为夫妻,生有二子。

方七娘,祖籍福宁州城北境方家大厝人,自幼对拳术情有独钟,青少年授学于家父拳术,并研发白鹤拳后出嫁永春县,设馆授徒创出一番业绩。后由于卷入反清复明政治活动,造成历史迷案。实际她的一生只有霞浦与永春两县,由于历史悠久,有些史料自然失散,为了抢救这一代鹤拳传承人非遗文化,我们将组织历史文化爱者对两县的方志以及四库存书等史料,再作深入调查,让它以更加翔实史料与公众见面。(黄亦钊、方慰华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