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来,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的仙夹镇东里村逐步完善了村庄基础设施,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实施农业产业发展、旅游配套服务、村庄文化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打造乡村产业,盘活乡村资产。该村在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乡风文明,村庄的魅力与日俱增,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一睹风采。
村民自筹百万元
扩建乡村路
傍晚时分,东里村道两边的路灯开始亮起来了,在崭新宽阔的柏油路面上,饭后的村民们三五成群悠闲地散步着,很是惬意。这条村道是村民们去年筹资万元刚刚拓宽建设完成的双向两车道,道路还配备了减速带、公路标线等。
乡村要振兴发展,道路是基础。而此前的东里村道加上路肩仅约有4米宽,两辆车交会都十分困难,一到春节更是堵塞严重,给村里的各项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许多村民反映强烈,希望能够拓宽这条路,彻底改变出行难题。”东里村党支部书记郑明辉说,去年春节,村里趁着乡贤返乡的契机,邀请各角落的乡贤们召开座谈会,共商拓宽村道大事。乡贤们积极响应,献计献策,好不热闹。“一听说要扩建这条路,大伙都踊跃出资,多人就筹集80多万元,最终筹资万元。”郑明辉说,项目施工时,沿路的村民还捐出用地,支持道路拓宽建设。
“村里有这么好的意愿,我们也很支持!”仙夹镇党委书记徐志勇说,镇里也帮助村里向上级争取了四好公路延伸项目的资金支持,对该道路实施“白改黑”工程,改为柏油路。就这样,在今年春节前,东里村一条长米、宽6.5米的双向两车道投入使用,这也是我县少有的村级“白改黑”道路。
东里村拥有黄姜、茶叶、芦柑、百香果、土鸡土鸭等农特产品,道路的拓宽硬化进一步畅通了其销售渠道。“之前货车来了,不好进出,现在,货车行驶就方便多了,大家的农产品销售更不愁了。”村民老郑说。
与高校联姻
特色农业促增收
这几天,郑明辉都要来到东里村乡村发展中心边的桑椹种植基地里,看着前不久刚种植下去的株桑椹苗已经冒出了许多嫩叶,很是憧憬。“届时,东里村又将增加一种可以增收的特色农产品。”郑明辉说,这些树苗是村里的乡贤郑金贵从福州寄过来给村里种植的,明年就可以投产了,大约有三亩地。
郑明辉口中的乡贤郑金贵是福建农林大学的原校长,获得过“全国杰出专业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去年,郑金贵主持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科研成果中的部分富含抗癌功能成分的黑米、西蓝花、姜黄等良种在他的家乡试种成功。他带领的由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的10多名专家、教授、博士及省科技特派员组成的团队工作室也落户东里村,将不定期到村里指导研究防癌物质食品化、良种化。“在自己老家设立工作室,一是家乡生态条件十分优越,有利于项目的研究。二是家乡父老都很勤劳,希望自己的科研项目能够给他们带来增收,吸引外出的年轻人返乡创业!”郑金贵表示。
东里村属于传统农业型村庄,拥有可观的种植农田。“去年,村里试种成功了15亩黑米,亩产量可达斤,在市场上每斤可以卖50元,还供不应求。”郑明辉说,东里村因黑米还被列入福建省年度一村一品示范村。
去年吃到甜头的东里村人,今年将扩大种植富含抗癌功能成分的良种规模,种植黑米亩,西兰花20亩、姜黄10亩,还将引进郑金贵指导的茶叶、玉米、甘薯等良种种植。“我们将成立农业合作社,开发相应农产品的加工,建立专业的营销平台,推进省级黑米‘一村一品’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郑明辉说。
开发“特色农业+旅游”
乡村发展可持续
每年的四月时分,在东里水库边上,成片的油桐树总是绽放开漂亮的小白花,而另一边的绿色茶园里,黄花风铃木也盛放着金黄色的花。熟悉此景的人们每年也总会如约而至,美美地观赏这一番春色。
从东里水库堤岸,下山到白落漈角落,还有个落差80多米高的瀑布,水势壮大,再往上走,还有瀑布群。“这里的瀑布非常壮观,可开发成景点,和东里水库风光、成排的油桐花串点成线。”仙夹镇镇长康志功表示,今年该镇将对这几个瀑布进行旅游开发,吸引更多的人气,给村里带来财气。
观赏完花儿,人们可以走近东里村那静卧的古民居建筑群落,只见古民居或恢弘端庄或古朴雅致,人文古韵迎面扑来,静谧而又安详。“东里村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对抗倭时期建设的豆磨古寨、古炮楼、昭灵宫等传统建筑进行修复,并建设‘辛亥革命纪念馆’,传承发展东里村优秀传统文化。”郑明辉介绍,东里村存有50多座明、清、民国时期的传统古民居,并有十几座典型的华侨风格古建筑,是福建省传统村落。
去年,东里村还设立了东里村乡村发展中心和旅游接待中心,包括餐饮、民宿、电商平台,农产品展示馆、英籍华裔皇家画家郑傅安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等。“我们拟投资万元建设东里村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集店面、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楼,今年要完成八间连排店面建设。”郑明辉介绍,该村正加紧对植美书舍进行室内设计、装修,这里将创建黄文中油画工作室、东里村农耕文化展示馆;还将建设15间民宿,带动村财收入。
“东里村推行‘特色农业+旅游’的乡村发展模式,整合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和旅游产业,有效带动了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的发展,提高农民和村财收入。”徐志勇说,这一模式,可以在全镇推行,真正实现全镇的乡村发展。
通讯员
姚德纯
责任编辑
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