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是一个山多地少的福建山区县,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永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作为工作出发点,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打造“有一种生活叫永春”,更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提高群众居住环境水平为落脚点,加大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新变化,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十年来,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结合开展新时代电力“双满意”活动,围绕服务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立足实际、强化措施、完善机制,从加快农村配网建设到推行传统产业电能替代,从打造美丽乡村到助力山区生态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探索供电助力乡村振兴的永春模式,实现了一幅幅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美好图景。
服务新农村美丽文化故事多
洒向山间万抹绿,风光旖旎入村庄;若无炊烟袅袅起,点点灯光赛月光。
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来永春乡村游的游客特别多。因为这里既有保存传统的“茂霞古村落”,也有遗落民间习俗的“乡土记忆馆”,更有文化浓郁的“酸香甜糯”的乡村味道等等。
“乡村的美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清洁能源的使用不仅治理了水土流失,还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谈起美丽乡村的建设,永春县苏坑镇嵩安村村委会主任张明霞高兴地说。
十年之前,嵩安村是个环境条件差、经济薄弱的山村。在了解当地村情、村貌和用电需求后,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结合建设美丽乡村,发挥行业优势,及时为嵩安村新增一台千伏安的变压器,改造线路多米并更换低压绝缘导线,因地制宜规划供电线路,让电杆电线拉起乡村的“美丽轮廓”。稳定的电力供应,也给嵩安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动力。利用“省级生态乡”等优势,嵩安村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选准了“竹茶兴村”的致富之路,大力发展毛竹、茶叶、笋竹加工等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致富。
乡村变富、环境变美,村民的生活也跟着变了样,得益于供电公司结合村容村貌、建筑、景观布局逐步进行电网改造建设,推广绿色电能、能源替代等,使传统小山村旧貌换新颜。
走进东关镇外碧村,这里不仅保持了乡村的原生态居住环境,而且还有村民自办的休闲广场、乡村吧、文化中心等,生活丰富多彩。这些都离不开供电公司义务配合做好村里的乡村旅游线路规划设计,对村里的电杆、表箱进行迁移、线路缆化等,为乡村民宿经营创造良好用电条件,让乡村能够更好地继承保留民间习俗、生产生活器具等文化气息和乡愁记忆,成为永春县乡村旅游的一个示范点。
在距离县城10多公里、海拔米的桃城镇姜莲村山坳中,随着芦柑产业再度兴起,这个山村逐渐富裕起来。原有的供电设备已不能够承载村民们日渐提高的生活用电需求。在了解村里的用电实际情况后,供电员工立即进行实地勘察,针对台区用电特点“量身制定”详细的改造方案,通过更换绝缘导线多米,将原有千伏安变压器增容为千伏安变压器,并加装1个综合配变箱,降低供电线路设备故障率,提升供电可靠性,让姜莲村彻底告别“低电压”问题。
如今,在永春县个乡村,经过十年时间对乡村供电线路设备改造建设后,不仅居住环境整齐、干净、明亮,一年四季,田间地头的多彩色调,伴随着乡间丰富的文化生活,让人感觉乡村的味道又回来了。
扮靓新农居村容村貌变新样
“一湾碧水伴古桥,两岸绿道衬民居”描述得是东关镇东美村,也是永春县美丽乡村的“美丽样板”。
东美村不仅拥有一座多年历史的廊桥——东关桥,海丝古渡口、刘京吊桥、印尼风情园等乡村旅游点,连同村里一栋栋依水而建、白墙灰瓦的村屋,让东美村集生产、生活、旅游功能于一体,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示范村和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为了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无裸房专项行动,推进东美村沿溪面、铺口角落、桥尾角落街道房屋外观改造,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主动靠前,以助力裸房整治、景观美化效果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对东美村户裸房进行合理的线路规划设计与改造,对周边的电杆、表箱、接户线进行迁移改造,并对村落外部线路进行缆化,指导村民进行内部线路改造。让东美村街道上不见了往日错综复杂的线路,取而代之的是智能电表整齐划一地排列在房屋的侧面,电力设施与廊桥水乡整体风格友好融入,助力东美村裸房改造穿“新衣”、增“颜值”。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不止于对无裸房的供电线路改造,十年来,在“集中安置”“旧村复耕”等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工程中,都有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的身影。
东平镇“东煌小城镇”集中安置小区的住户,包括东平镇店上村、文峰村等村镇的户村民。从年项目开工建设以来,供电公司及时跟踪项目进度,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的用电问题;组织员工定期勘查现场,为项目开通业扩报装“一对一”服务通道。仅用一天时间就为套安置房的电表全部完成安装并送电。
石鼓镇洑江村在年还是一个老房特别多的山村,也是当时“旧村复耕”的重要项目之一。洑江村下页角落的用电户数仅为27户,月用电量千瓦时,于是,加快推进旧房拆迁所需要的供电线路安全和电表迁移成为首要工作。彼时,供电公司积极采取行动,实施线路改造工程,为老房迁移电表、拆除接户线,并对新的乡村公共用电设施进行电力改造,让村里的环境更加安全、干净、明亮。
通过在服务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配合对乡村楼房装修“平改坡”、乡村道路改造“白改黑”的用电需求及制定用电方案、创建“无裸房示范村”等多重服务措施,让永春县尽展闽南山城的乡村魅力。
聚焦新农业乡村迸发新活力
永春县是沿海山区农业县,大部分乡镇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如何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乡村农产品现代化、产业化,拓宽农业发展道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
“农民耕种有其田,农业耕种收成好,农村环境更美丽,留在农村的人会更多,农业种植会更有奔头。”谈起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五里街镇高垄村村委会主任郑超敏有自己的看法。如何提高村里农业种植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成了高垄村急需解决的问题。
高垄村是永春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之一,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种植村。年以来,高垄村率先建立科普示范点,建设智能“鸟巢”温室蔬菜大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带动周边群众走向现代农业发展致富之路。
科技兴农,电力先行。为确保整个项目的施工进度,供电公司主动上门,加快立杆架线,安装三相表供施工用电。为确保“鸟巢”温室蔬菜大棚内的用电安全,供电员工建议将大棚所有电线均采用地下电缆通电,主动辅导项目施工建设的用电结构,合理布局,控制整个“鸟巢”温室蔬菜大棚内的空气温度与湿度,确保达到24小时恒温的供电条件。“农业兴村需要变革,发展才有出路。”郑超敏信心满满。
和五里街镇高垄村的“鸟巢”温室蔬菜大棚种植发展不同,一都镇则是靠山吃山、电力注能,积极发展菌菇培育果蔬专业合作社,带动地方村民共同发展致富。
走进一都镇世文果蔬专业合作社,一排排绿油油的花菜、一条条又长又嫩的豌豆,还有菇棚里鲜嫩饱满的香菇……每个大棚内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由于一都镇位于永春县最边远山区,也是全县最主要的低温区域,果蔬的温控与保鲜最为关键。了解到合作社的情况后,供电员工主动上门检查用电设备,对大棚的保温、杀菌以及果蔬保鲜、烘干等设备调整运行方式。看着供电员工上门义务服务,合作社负责人陈世文说道:“在可靠的用电保障下,合作社增产增收。”
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是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贴心服务“三农”发展,利用电力引擎带动农业发展的一个新举措,旨在助力乡村引入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助力全县1多家农业合作社的用电需求,促进传统农业进行现代化、电气化生产,从而发挥地理优势带动农副产品产业发展。
勤当新农人近邻党建扎新根
鼓励在职党员进乡村、进社区服务群众,当好“新农人”、为民办实事,这是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十年来积极搭建党群连心桥,帮民困、解民忧,打造既有温度更有亮度的供电企业新举措。
年6月份,永春县委组织部实施“在职党员回家工程”,推行“党员楼长制”,邀请党员“回家”开展服务。长期扎根基层供电所服务一线的老党员蔡镇福,凭借热心公益、贴心服务得到邻居们的认可和推荐,成为全县33个居民小区的“党员楼长”之一。
“楼长,我家电灯不亮了,是不是用电方面出什么问题了,能不能来帮我修理下?”刚当上楼长,蔡镇福就接到同一栋楼居民、70多岁的林先生打来的求助电话。接到电话后,蔡镇福顾不上吃饭,直奔林先生家,检查线路故障。林先生说:“找身边的供电员工解决用电事情,踏实又放心。”
除了为邻居“回家办事”,很多时候,供电党员“回村办事”也成为常态志愿服务之一。
桂洋镇依托当地资源条件,组织村民种植了多亩姜园,在丰收季节,供电公司营销部党员郭琳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生姜种植户储藏地窖里的临时用电难题;坑仔口镇是永春县产茶制茶大镇,党员张斌主动“回家”,定期挂钩帮扶上门走访茶企、茶农,为客户“定制”供用电方案;锦斗镇长坑村农户李光辉,在村里承包了4亩土地种起了黄花菜,党员王源盛带头上门检查用电设备、排查安全隐患……像这样供电公司党员勤当“新农人”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日常工作中,供电公司党员坚持以“有呼必应、有难必帮;善小常为、用心关爱”为队伍公约,树立为民服务的示范标杆,带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及时解决困扰居民群众的生活问题,让小区居民能够有困难找党员,做到件件有落实,提升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回顾非凡十年,这是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还将按照“一村一品”党建联创共建思路,以深化共产党员服务队建设为依托,大力打造“村企党建综合体”,通过打造“便民+供电”政企党建联创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助力乡村再谱新篇章。(记者黄长秋通讯员刘文宏)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