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9日,时上虞县政协主席章云甫写信给县委书记、县长,通报中国科学院竺可桢研究会副理事长于强一行来虞考察情况,表明于强一行来意是希望“竺老故乡能贡献在青少年时代的活动情况或提纲”,并“建议上虞县领导考虑可否成立一个竺可桢研究小组,着手调查、研究这方面资料”,以“共同协作”纪念竺老的功绩。
5月8日,时任县委书记孙顺林批示:“请杨国祥同志从东关等乡、镇和学校抽调专门人员,定时间、定专题落实收集任务。”
5月11日,时任分管文教卫的副县长杨国祥批示:“由求知学会为主,抽调东关乡、镇若干同志组成。具体请严永良同志落实。”
根据县领导批示,求知学会理事会及时作了研究,并决定成立上虞县竺可桢研究小组。研究小组有10名同志组成,他们是:严永良(县文化馆)、章传国(县农林局)、吕薇(上虞中学)、黄智光(县委宣传部)、章光华(县府办公室)、俞铭灿(中塘中学)、丁海龙(东关兽医站)、孙建立(东关卫生院)、韩树人(东关镇文化站)、沈炳富(长山乡文化站)。
5月22日,竺可桢研究小组举行第一次会议。大家缅怀竺老的丰功伟绩,深为家乡土地孕育了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虽然由于年代久远,要弄清楚竺老少年时期在故乡的有关情况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还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来说,要了解掌握半个世纪乃至更长时间以前的历史资料,尤其感到困难。然而,我们认识到,对竺老在故乡时期的有关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探讨竺老走过的坎坷道路和成才背景,引导青少年从中汲取追求知识、执著成才的精神力量,是竺老故乡的青年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家表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这一任务。
竺可桢研究会来虞考察后,希望上虞方面收集并提供如下资料:
1.竺老祖辈原是嵊县黄宅镇,祖先迁居章镇牛埠头村,后又迁居长山乡堡家山,竺老又亲到东关镇开米行。要求能将迁居年谱和来由作一调查。
2.竺老的母亲,现在只知道姓顾,不知其名,要求调查清名字和娘家地名亲属关系。
3.竺老自幼很聪明,幼年认方块字就能记清千余字,在家请过私塾老师,后上学校。要求能调查清幼年生活习性、老师姓名、学校确切校名。据说竺老离开东关到外地上学,当时家境生活并不宽裕,据说由老师资助银元给他,要求能查到老师姓名和地址。
4.竺老留学回国后,回家乡的活动情况。
5.竺老童年在上虞,当时东关、长山乡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基本状况作一了解。
按照这些内容,从5月下旬开始,研究小组分头开展调查。
首先跑遍了东关区所属乡镇。东关镇上,小组成员数次走访了居住在竺家台门的竺老外甥樊惠康及其子樊再良,还有其他一些知情人,了解了竺老的出生地点、幼年时期的生活习性及其当时的家境状况,采访了曾就读于毓菁学堂的几位老人和四十年代初任东关区校校长的沈隆基先生,详细了解了前天华寺毓菁学堂和敬义小学的创办时间、起因、经过等许多重要事件。其它东关镇小、东关中学的不少老教师均是我们多次访问的对象。在长山保驾山,我们邀集了竺才生等有关的竺氏后裔调查保驾山世居及族亲的变化情况,登太守山寻找并发现了竺老父母的坟墓及墓碑。去中塘、哨金、道墟看望了竺老的几位外甥,收集了许多重要线索。特别是在道墟,我们既发现了资助竺老外出求学老师的老家,又查到了竺老母亲娘家的所在地。
研究小组还赴长塘、蒿坝、百官、龙浦等地调查采访。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的春晖中学老教师陈光宗老师主动献出了珍藏近40年的几张竺校长的照片。曾在东关区校、敬义小学执教40多年的一位老先生曾几次在毓菁学堂的校史册中看到袁尚林、章镜尘、竺可桢等师生名字,他连续两次给研究小组写信,为我们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尤其是毓菁学堂和东关的历史状况。
8月中旬,县政协章云甫主席亲自带领研究小组部分成员赴章镇牛埠调查竺氏家谱,在竺加根同志那里发现了八卷民国20年()修订的《虞南竺氏宗谱》。
为考证和查清章镜尘与竺可桢的关系及其它一些资料,研究小组又赴绍兴、杭州、上海等地调查。在绍兴访问了曾主动给研究小组写信提供重要线索的老先生,还走访了几位章先生的亲戚。省化工研究所章元济教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访问。在杭州,我们还发现了另一部《竺氏家谱》(四卷),进一步了解了竺氏祖先的迁徙历史,章镜尘先生的孙子还详细地回忆了祖父生平和以后祖父与竺老的交往等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研究小组调查访问的人数达余人次之多,大部分是竺老的亲戚、同乡、学生及同事和友人的子女,年龄最大的为92岁,均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忆记表达能力,从而使我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过程中,研究小组还发现了竺老早年的部分手迹和照片。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拍摄了不少实物图片;编发了15期调研通讯,计3万余字;召开了6次小组会议,共同对所得材料作去伪存真的鉴别研究,不定期地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调研进程。《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绍兴日报》《经济生活报》等报刊数次登载我研究小组成立与调研情况的消息;研究小组还收到了几位老同志的来信,这均给我们的调研工作带来很大的鼓舞。
我们的工作是在一无现成资料、二无丰富经验、三无专门时间的情况下开展的。然而,研究小组成员怀着对竺老无比崇敬和爱戴的心情,满腔热忱,主动放弃大量的休息时间,冒着酷暑,四处奔波。每到一处,巨细笔录,反复辨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有时为采访一个人物,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跋山涉水,不辞辛劳,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有的同志还带病坚持参加调查。研究小组的足迹遍布了本县的许多乡镇、村庄和绍兴、杭州、上海等地,在短短的4个多月时间内,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为顺利完成这篇调研文章打下了扎实基础。
9月中旬开始,转入资料的汇总阶段,担任资料整理的几位同志为早日拿出初稿,又进行了废寝忘食的工作。总之,整个调研过程中,大家团结一致,同甘共苦,留下了许多连自己都会被感动的事迹。
10月,2万余字的《竺可桢在故乡》历尽艰辛,终于成稿。
历时近五个月,竺可桢研究小组基本完成竺可桢研究会的希望,重点获得这样一些调研成果:
1.在上虞和杭州两地,分别发现《虞南竺氏宗谱》(八卷)和《竺氏宗谱》(四卷),结合其它调查材料,证实了竺家从河东到江南嵊县,从嵊县黄泽到上虞牛步(现称藕浦),从牛步到上虞长山保驾山和从保驾山到东关的迁徙过程及时间,以及先人们的社会生活情况。
2.访问了各地许多有关人士,基本弄清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东关、长山的社会经济状况,考证了竺老的出生地点。
3.核实了竺老小时求学的确切校名是毓菁小学,而不是敬义小学或毓英小学,并深入发掘毓菁小学的创办和演变过程,了解了竺老在毓菁小学读书的一些情况。
4.调查到与竺老私谊很深,资助竺老外出求学,被竺老称为“宿儒”的章镜尘先生的基本情况。
5.发现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即竺老十六岁外出求学时,不是从东关直接到的上海,而是先在绍兴东湖法政学堂读书半年的情况,为全面研究竺老生平填补了一个空白。
11月初,竺可桢研究会学术年会在杭州浙江宾馆举行。上虞县竺可桢研究小组由孙建立、俞铭灿两位同志代表出席。在年会收到的42篇论文中,《竺可桢在故乡》独树一帜,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填补了竺可桢研究的空白。来自竺老故乡的代表成为年会的“宠儿”,研究小组的两位同志是出席年会的最年轻的代表,他们先被安排在开幕式上与重量级人物一起作了简短发言,然后又分别作论文交流,并受邀参加研究会理事会扩大会议。年会期间,中科院学部委员、竺可桢研究会理事长施雅风等专家教授和竺老子女竺安、竺宁等亲切会见我们的代表;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科学出版社黄宗甄编审等十几位专家学者为我们题词,对我们的工作和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年3月,竺可桢诞生周年之际,浙江省政协编辑出版《一代宗师竺可桢》一书(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辑),以《竺可桢的启蒙老师和毓菁学堂》为题刊登了上虞县竺可桢研究小组的部分调研成果。
(上虞县求知学会是由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成立于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