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盘已经做完了”,眼前坐在电脑前的这位老人,
用尽全身力气说出这样一句话。
此时,离他生命的终点只剩2个小时了。
几天前,老人因为病情恶化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昏迷不醒,
等他清醒过来立马让人扶他起来继续工作。
图
老人去世前2小时
身上插满管子以及呼吸困难都没能阻挡他的脚步,
老人身体颤抖只是点一下鼠标都让他费劲力气。
他的电脑中存放着关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文件,
老伴想让他休息一下。
老人说:“我坐着休息我不敢躺下,一旦躺下我就起不来了”。
电脑上的字体突然模糊了,老人问女儿眼镜在哪儿?
女儿用手不停的抹着眼泪,说眼镜您正戴着呢!
几个小时后老人终于忙完了工作,在众人的搀扶下老人被抬回了病床昏睡过去,
从此再也没有醒来。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句话。
而是把最后一次心跳都奉献给了国家,老人叫林俊德也许很少有人听过这个名字。
图
林俊德
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核试验”。
林俊德年出生于福建永春县,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靠着助学金读完了大学。
从上大学时林俊德就暗下决心,他要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年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开始在国防委研究所工作,
后来他被分配到进行核试验工作时,林俊德激动不已。
从那时他也知道自己的一生都将奉献给这个伟大的事业。
工作不久后,他也接到了一个严峻的任务。
负责研究“核武器冲击波仪器”。
图
林俊德研究核武器冲击波仪器
当时掌握核武器的国家是西方国家以及苏联,可他们不会白白把这些技术贡献出来。
当时,我们的新中国又刚刚成立不久,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
国内根本没有人懂关于核武器的知识。
要知道核武器爆炸的威力极大,一般仪器很难抵挡核爆炸的冲击。
再加上根本没有人见到过核爆炸的场景,该怎么测量都是个问题。
但既然接到了任务,林俊德没有推脱马上带领小组开始研究。
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研究出第一台“核试验冲击波检测仪”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进行实验,
林俊德研究出的检测仪第一时间得到了冲击波的完整数据。
图
原子弹爆炸
当天晚上周总理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从此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的“站起来了”。
中国成为拥有原子弹的第5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显著提高。
看着国家国防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林俊德也意气风发说:“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一是机遇,二是发狂。国家有这个舞台,让我搞核试验。一旦抓住机遇,就要发狂地工作,所以效率特别高,想着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
除此之外林俊德还是有名的“拼命三郎”,每次在进行核试验时他就会带着小组的科技人员。
穿着防护服无所畏惧的冲向蘑菇云,只为第一时间找到记录爆炸数据的设备。
图
林俊德带领小组找回仪器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时,西方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进行地下核试验。
为了抑制我国的发展,他们联合起来签订了禁止在外层空间核试验的条约。
就这样我国核试验测量遇到了新的难题,因为地下核试验的难度更高。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林俊德从不退缩带领小组立刻投入研究。
又开始了新的挑战。
从年到年的32年里,中国一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每一次林俊德都在场。
美国和苏联进行上千次核试验才完成的目标,中国仅用了45次就完成了任务。
也正是有了像林俊德这样的科研人员的付出,为中华大地铸造了坚实的“核盾”。
图
工作时的林俊德
14亿中国人民也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有了底气,不仅如此林俊德还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
家。他坚守岗位52年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即便到了70岁时林俊德的时间依然被工
作占据。他全年无休只有每年过年的时候才休息三天,林俊德工作的地方是在罗布泊马兰红
山基地。
这里有个代号“”它是极为保密的核工业基地,环境相当的恶劣。
是一个在地图上搜不到的地方,可就是这样一个荒凉无比的地方。
却是林俊德一生最牵挂的地方,因为那里是他奉献一生的地方。
图
新疆罗布泊
在他临终前还嘱咐家人“死后将我埋在马兰”,在得知自己患上癌症那天起,
林俊德就开始在笔记本上写下让他的临终清单,这些清单写的全是关于工作和学生的。
直到他病重昏迷都没来得及给家人交代两句,在半昏迷的状态他还在不停的叮嘱学生和家人。
还需要整理哪些资料密码箱怎么打开,以及整理时需要保密,
林俊德去世后被葬在了马兰烈士陵园。
图
林俊德被葬在马兰烈士陵园
年2月林俊德当选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也是从这时起林俊德的英勇事迹才广
为人知,在这之前他的儿子只知道父亲在搞核试验,却不知道他有这么多的荣誉。
直到父亲去世后,他才从媒体报道中了解父亲的事迹,
如今,林俊德老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那勇于奉献一心为国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现在的世界依然是弱肉强食,但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是年前的中国。
在面对西方国家高高在上的指责时,我们可以严肃的质问“他们有没有资格?”
这样的底气正是林俊德这样的“大国重器”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