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一堂别开生面的美术课在村里的植美书舍开始了。30多名孩子来到这里,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课。虽然有不少孩子是第一次接触美术,但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作品活泼有趣,想象力丰富。
据了解,植美书舍曾是村里的旧私塾所在地,后来荒废成了牛棚。年,泉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把这里改造成绘画基地。今年暑假,为了培养村里孩子的审美水平、丰富孩子们的暑假生活,由该协会和泉州市东南公益协会主办的“助力乡村振兴艺术公益学堂”在这里开课。
第一次上美术课孩子们画得特别开心
“刚来的时候我很紧张,现在我很开心……”8岁的郑佳欣小朋友画完之后,看着自己的作品笑得特别开心。在公益学堂第一堂里,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小朋友学习的是水彩画,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小朋友学习的是素描。在低年级的第一堂课里,老师以一段小猫的视频开头,让小朋友们先观察猫的样子,再动手画出猫和鱼。
“我本来只画了一只猫,又觉得画得太小了,就在它旁边又画了一只小猫。它们是猫妈妈和猫宝宝,坐在一起看鱼,但它们不吃鱼。”郑佳欣指着自己的作品说:“猫也有自己的生活,它们也会打开冰箱,盯着冰箱里的鸡腿看。”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的创造力令老师惊讶。这些孩子们不仅画了猫和鱼,还画了水母、贝壳、鲨鱼、鳄鱼,笔触天真烂漫。
昔日牛棚变学堂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更令人意外的是,孩子们作画的地点,一年前还是村里荒废的牛棚,年久失修随时可能垮塌。年,泉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黄文中教授与镇村干部合计,决定将这里重新翻修,建成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年10月,协会创作基地在这里挂牌。
黄文中被东里村淳朴的民风和自然环境所吸引,已经在这里作画多年了。年,他曾在村里选景作画,画成后将油画立在田间地头,油画的背后就是画中景色。后来有游客来参观找不到画的时候,会向村里的孩子们问路。“你只要向他们描述画中的内容,他们就能清楚地给你指路,所以我发现这个东西潜移默化地在他们心里烙下印记了。”黄文中说,这件事对他的启发很大,所以办了这个公益学堂,他说:“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我们只是想通过这个方式,培养他们的审美力,让他们能发现身边的美、乡村的美。”
“说起乡村振兴,文化提升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乡村的质朴、天然是非常难得的。如果孩子们能发现这种美,能有这样的审美力,对于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和未来的生活情趣都是有帮助的。”黄文中表示,艺术与自然是天然接近的,除了室内的基础手法教学外,接下来他们还会安排孩子到户外写生,通过美术写生换个角度审视身边的环境,让他们发现自然之美,身边之美。□本报记者彭坚林/综合报道
本文来源:侨乡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