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晋江经验共享品质泉州建设更加宜居

                            

“传承‘晋江经验’共享品质泉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直单位专场,围绕生态、住建、交通、公安等领域作答——

建设更加宜居的美好家园

发布会现场(陈小阳摄)

8日,“传承‘晋江经验’共享品质泉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直单位专场第三场举行。发布会上,围绕“扎实为民建城,建设更加宜居的美好家园”主题,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国坤、市住建局局长张志铭、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杨琦伟、市公安局副局长李森建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少伟主持发布会。

(点击图片,看新闻发布会??)

1

数读

+

党的十八大以来

泉州生态、住建、交通、公安发展成绩单

生态

1

十年来,完成大气环境治理项目个;实施重点流域、小流域整治项目个;新建改造污水管网长度超过公里;完成全市5座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和33座简易垃圾填埋场整治,泉州市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项目建成投运。

2

年,泉州中心市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8%,六项空气主要污染物指标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达到95.98%;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逐年提升,达到92.6%。

住建

1

全市梯次实施城建项目多个,完成投资多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平方公里拓展至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59.5%提高到69.1%。

2

共实施保障性住房项目个、套,改造老旧小区个,惠及居民17.3万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户。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40.84平方米提高至61.6平方米,增长了50.8%。

3

陆续打通“断头路”“瓶颈路”75条,新增城乡公共停车泊位4.54万位。

4

全市共传承保护历史文化街区8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1个、传统村落个、历史建筑处,古城泉州的“烟火气”格外动人。

交通

1

十年来,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约公里,已形成“一环两纵三横+联络线”的高速公路主骨架,覆盖所有县(市、区)。

2

全市乡镇基本通达三级及以上公路,人及以上建制村通达双车道公路。我市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

3

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覆盖率达到%、%、95.5%,实现“县有中心、镇有站点、村通快递”,获评“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称号。

治安

1

十年间,全市刑事发案连续下降,总降幅高达62.32%;三类可防性案件以年均十几个百分点的趋势持续下降。

2

全市联网接入个安防小区、个内保单位、家行业场所、辆运营车辆,92.9%的智能安防小区可防性案件“零发案”。

3

连续11年建设“城安系统”这一“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28万余路视频监控设备,研发“智能感知大数据平台”。

2

关键词

生态示范创建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泉州市坚持“生态立市”,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走出一条生态“高颜值”、发展“高素质”、生活“高品质”的路子。

先后出台《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责险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刚性约束。积极探索特色治水路径,在全省率先实施流域上下游补偿机制,累计下达流域补偿资金21.53亿元。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德化县、永春县、鲤城区、安溪县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永春县被命名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示范创建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深化环评审批改革,全力服务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事项“一趟不用跑”比例%。推进排污权交易,成交总金额超3亿元,有效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环境容量,有力保障项目投产。

关键词

致力建设宜居宜业美好家园

突出“强湾聚心”,泉州市全面提升中心市区支撑力、带动力、辐射力。以泉州湾为核心,东海城东、丰泽北峰、鲤城江南、洛江阳江、台商海江、晋江晋东组团同步开发、分步实施、连片成势,城东至北峰快速通道全线贯通。泉州大剧院、工人文化宫、市图书馆、市科技馆“四个花瓣”、晋江第二体育中心、滨江“水线”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

打造活着的古城,出台《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对古城条街巷分批进行综合提升,努力把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打造成为留人留形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样本”。金鱼巷、中山路等项目修故如故,被住建部评为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街区示范案例。

力促“住有所居”,逐步完善成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互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年我市被列为省级重点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城市,政策支持范围有望从中心市区扩大到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德化五个县(市)。

关键词

满足群众差异化个性化出行需求

群众出行选择更多了。对外交通相继迈入高铁时代、亿吨大港、国际机场行列。对内交通多元发展、多彩呈现,公交线路从条增加到条,运营里程新增.6公里。在全省率先推出社区巴士服务背街小巷出行,初步形成常规公交、社区巴士、微循环公交、公共自行车等组成的“公交+慢行”公共出行系统。新增合规网约车1.6万余辆,满足群众差异化个性化出行需求。

建成泉州火车站、泉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开工泉州东站、泉港站等配套交通枢纽项目,启用晋江国际机场汽车站,实现飞机、火车、客运、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中心市区公交站点米覆盖率从83.5%提升至%,新增座公交电子站牌。全市投用4个司机之家,建成16个国省干线服务区、公路驿站,群众出行换乘、途中休憩更舒适。

中心市区公交全面实现扫码支付、一元票价,刺桐大桥提前取消通行费,泉州湾跨海大桥通行费从2.68元降低至1.2元每公里。

关键词

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近年来,泉州市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筑牢防控圈、织密感知网、守住关键点,逐步构建起“党政主导、政法协调、公安骨干、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新发展格局。

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以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统筹推动单元防控、要素管控、圈层查控三大要务齐头并进,充分发挥“支点+科技+力量+机制”融合优势,以现代科技增强传统方式的威力,以群众工作弥补专门工作的不足,努力打造“全区域感知、全要素赋能、全场景应用”的平安之城、善治之城。

全市基本构建起全境有感知天网、市域有检查站、街面有警务站、社区有警务室、小区有智慧安防、逐级有巡防队伍、岸海有智慧防控系统、终端有实战应用模块支撑的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新格局,全市社会治安持续向好、人民群众安全感稳步提升。

原标题:《传承“晋江经验”共享品质泉州

建设更加宜居的美好家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