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东熙王氏家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苏坑镇东坑村。
肇基
据永春《桃源东熙王氏族谱?谱序》载,闽地有“王氏三公,一本三宗”之谚,指唐末五代,河南光州固始县王氏信臣(讳潮)、次都(讳审邽)、信通(讳审知)3兄弟入闽,后来各自分支派衍。
桃源东熙王氏入闽始祖系王审邽,后王审邽任泉州刺史,其子王延彬继之;至北宋?熙宁至元祐间(—年),其裔孙迁居永春东熙(今苏坑镇东坑村、熙里村一带),这一族群便被后人称为“东熙王氏”。
东熙王氏如今确认的开基祖为“二十一公”。
沿革
桃源东熙王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据家庙内的《东熙王氏家庙复建碑记》载:
王氏家庙乃开基祖二十一公的卜居地。
明代,王东山力主鼎修。万历廿四年丙申(年),王洲南、王茗南出资,会同王思轩,对家庙进行了修葺。
清?雍正(年—年)间,王宣山倡众修新;嘉庆五十五年庚申(年),族众又对家庙进行小修葺。
年,旅台族亲捐资,族人在原址上按原式复建,桂月动工,翌年告竣。
规制
匾额“四代一品”彰显着王氏一族曾经的显赫地位
桃源东熙王氏家庙依山而筑,艮向坤坐,3进,外有青石与红砖构筑的围墙。大门口7层石阶高起,大门匾“王氏家庙”4个红底金字,门联“皇朝光禄第,圣世指挥家。”门扇上有身着朱衣和青衣、手执笏板的两尊官员画像,肃然而立。门廊内没有繁复的雕饰。入门再过一个天井,又见青石台阶。拾级而登,上有一门,门额横书“四代一品”。
李廷机在王氏家庙内留下联文
主殿正中神龛供奉王氏列代祖先牌位。神龛上有一黑底金字的横匾,书“皇委祭江”,已不知所指。
主殿厅壁悬挂着两副木质竖匾对联:
一是“同时克著都昌绩,共学相知古德心”,落款“笋江弟子李廷机”,还加盖私人印鉴。
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泉州新门外浮桥(今鲤城区浮桥街道)人。
隆庆四年(年),李廷机以太学贡生应顺天府(今北京)乡试第一(解元)。回泉后,李廷机曾到永春游学和教书数年,又曾到德化授馆;万历六年(年),在永春娶妻,为锦斗林氏婿。其间,曾游苏坑熙里村古德院,遇同年中举、仍在古德院苦读诗书的东熙王氏族人王天策,相交甚笃,并相与读书于此。
后来,李廷机于万历十一年(年)举进士第二(榜眼),万历卅五年(年)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而王天策也历官江西都昌知县、掌郑州文教,终不愿为官,解组赋归。辞职归隐的王天策帮家族整理族谱,又出力修缮祠堂,为替王氏家庙增彩,便向当朝宰相、自己的同窗好友李廷机求赐此联文。
二是“源出东坑凤江派远,身依北阙螭陛恩浓”,落款“开闽东坑派下晋江乌屿裔孙式文”,也留有印鉴。
王式文,清?晋江县乌屿人,是永春东熙王氏裔孙。光绪九年(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二年(年)四月授翰林院编修。
在东坑村东北方向的东坑寨,现仍存有3处明代摩崖石刻:一为“东熙里”碑(直行楷书阴刻);二为象形字“魁”,以丑人作“鬼”旁,以七星作“斗”;三为篆书“文明气象”。这3处石刻在年列为第二批永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古代“东熙里”人文荟萃的象征之物。
“东熙里”碑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