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还不认识族魂林连玉,为维护民族的

林连玉语录:“我们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文化的传递与发扬,必然寄托在华文教育的继续存在与发展的上面。”

被尊称为“族魂”的林连玉,已经离开我们36年了,但他无畏无惧争取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精神,仍在影响着后辈子孙。也正因如此,马来西亚是除了中国两岸三地以外拥有最为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大马华人也将这一教育体系亲切地称为“华教”。

为何还不认识林连玉?

林连玉(右)和叶丽珍(左)的养女林达(中)

年12月18日凌晨,被尊称为“族魂”的大马华人林连玉逝世。在他生前很长时间,林连玉是一个没有国籍的人,但他却为维护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文化和华文教育)奋斗了一生。他生命中的最后那几年,孤寂、困厄,但他之死却备极荣哀,他的葬礼,有上万民众相送他的最后一程。

即便林连玉离开了36年之久,大马华人每年仍为他举办公祭典礼,很多人都会自觉参加“林连玉行”义跑活动。每逢林连玉公祭,有不少和他素不相识的老人,带着自己的孙儿,跪在地上拜他,这位被尊称为“族魂”的大马华人、华教斗士,在很多人的心中已经被奉为神一样看待。

生前过着相当简朴生活的林连玉,经常是粗茶淡饭。他与陈嘉庚女婿、“橡胶大王”李光前,以及李成枫、邱祥炽、沈慕羽、林晃昇、陆庭谕等是莫逆之交,他们或为战友、或为知己,彼此都有很深的缘份。当李光前先生知道林连玉被褫夺公民权、失去教职后,知道他经济情况不好,特地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的甘榜峇汝找林连玉,希望在经济上提供援助,但林连玉不想连累李光前,婉言拒绝了李光前的好意。

养女林达(原名叫林碧云),是林连玉与在马来西亚的夫人叶丽珍女士的养女,叶丽珍是广东人。后来,林达与尊孔中学的老同学朱治和结婚。有一次林连玉的生日,朱治和请岳父到酒楼去庆祝,朱治和后来回忆,要不是岳父真的很爱吃卤猪脚,是不会随他们去酒楼的。可见林连玉生活简朴之程度。

林连玉(右)在董总三十周年纪念晚宴上演讲

年8月4日,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举办的董总三十周年纪念晚宴上,林连玉做了一场令大马华人至今仍不能忘怀的演讲。当时的林连玉已经85岁了,他说自己“老眼昏花到几乎看不清东西,已有五年多不敢出门了,加以近来气喘甚剧,实在不宜参加公共集会。”

林连玉说:“我所做的事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了,在当时我只是尽时代的责任而已,当时代的责任落在我的身上的时候,我绝不规避,即使要赴汤蹈火,粉身碎骨,我也鼓起勇气,义无反顾。虽然我遇到异族执政者的迫害,但我不认为是失败,我相信等待时间证明,真理终必实现的。我曾不止一次的指出,我仅是揭发问题,使问题存在的人,不是解决问题的人。因为我知道争取民族生存权利是任重道远的,必须要全族人士一德同心,赓续不断的奋斗,然后可以实现的。”

除了中国两岸三地以外,马来西亚是拥有最为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在这个国家有自己的华文小学,华文中学以及高等华文院校,今天的马来西亚华人,可以在这个国家堂堂正正地学习华语,而这些权利,是以被尊称为“族魂”的林连玉,以及他的继任者、被称为“族英”的沈慕羽为首的华教斗士们,筚路蓝缕奋争不止换来的。

因争取因华文教育而被褫夺公民权,林连玉死不瞑目,去世的时候,他的眼睛睁得非常的大,而他的战友、“族英”沈慕羽,也为守护华文教育几番获刑入狱。

本文的小标题《为何还不认识林连玉?》,采用的是原刊于年12月《东方日报·名家》、曾就读拉曼中文系的廖明威为纪念林连玉逝世三十周年而写的标题改来的。廖明威说,他就读中文系以前,对于林连玉先生,乃至于整个华教历史及建国时期的风风雨雨,依旧“知之不详”。在文章中,他引述了何国忠《举首忽惊明月冷》里的话:“我年进入大学,林先生年去世,但我对林连玉先生先生知之不详,对一个想念中文系的人来说,当然有些不可思议……与其说是我的不幸,倒不如说是林先生的无奈。”

我想,要了解或深入研究大马华人社会,乃至于大马近现代的历史,假如您对大马华人自身族群誉为“族魂”的人物都“知之不详”的话,一定是“闭门造车”,认知上有巨大的落差的。

为何还不认识林连玉?

就读台湾成功大学的大马学生在林连玉纪念馆的林连玉塑像合影

也许,你不认识被大马华人尊称“族魂”的林连玉,他不是富可敌国的富豪,也不是叱咤风云的政客,确切地说,他是个儒生,而且是个“落魄书生”,连公民权都被褫夺;但大马华人将“族魂”之荣誉给了他,“林连玉”这三个字,就是一座为维护民族的灵魂奋斗一生的精神丰碑。

顺便交代一下,被誉为“族魂”的林连玉,是福建泉州永春人,他的战友也是挚友、被誉为“族英”的沈慕羽,也是福建泉州人,祖籍晋江。有诗曰:“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就是说林连玉、沈慕羽二人为推动大马华文教育的不懈努力与顽强抗争的传奇事迹。今天的马来西亚,是除了中国之外华文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这个成就来之不易,我们有必要纪念林连玉先生、沈慕羽先生、发扬他们的精神,贯彻他们的理想。

争取公民权,全面解决华教问题,林连玉是华社公民社会的先行者。林连玉、沈慕羽等华教斗士为之而无所畏惧的努力,就其实际意义和影响力而言,远超过单纯华文教育的范畴了。林连玉坚毅勇进的人格,为人景仰,他被誉为华社“族魂”,但他生前的事业迄今为止,也不算是完全成功,多年来仍有很多人在为“平反林连玉运动”而不懈努力中。

中国以外将华语当成“母语”的国家是哪一个?也许,你会信口说新加坡,可这个回答是错的,应该是马来西亚。有个马来西亚华人博士是这么说:“记住!除了中国,只有马来西亚将华文作为‘母语’。”

马来西亚华人,占大马人口总数比例仅为25%,而新加坡却有75%高比例的华人,可马来西亚却是两岸四地以外拥有最为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其80%的华人皆以中文为母语。相比之下,华人占比居多的新加坡,有98%的华人是以英语为母语。如此鲜明的对比,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林连玉等人为华文在马来西亚教育付出之毕生心血。

林连玉,尽管被褫夺了公民权,失去了任何国籍,但大马华人社会决心以人民英雄之礼相待。年12月21日下午林连玉先生的葬礼,灵柩是在万人陪送下,绕吉隆坡市区游行五公里后,在旧飞机场路福建义山入土为安。七日之后,大马十五华人社团成立了一个以教总主席沈慕羽局绅为首的“林连玉基金委员会”。年12月,大马华人将林连玉先生忌日,定为“华教节”。

在举国欢庆的国庆佳节,“一波说”再度组稿刊发纪念林连玉先生的文章,我想有特别的意义。一个个方块汉字,镶刻东方古老的不朽文明,中华文化和华文教育招唤了无数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母语所在,即是吾乡!

“族魂”林连玉:母语教育与生命同比重

林连玉之长孙、原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林建春(中)在余光中文学馆

林连玉的精神,也一直在其家族后代传递中。林连玉的长孙林建春,年退休前,是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与台湾历史关系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林连玉,乳名皇敬,字采居,年农历七月初六生于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西昌村,今年是林连玉先生诞辰周年。林连玉有兄弟5人,他是次子,有妹妹3人。

林连玉的结发妻,于年去世,育有三子。长子林多欣遗孀及三女一子,现居印尼属峇来;次子林多才,留在家乡永春,现已故去,生前曾任永春县邮政局长、税务局长等职。三子林多文,在陕西省韩城,退休前是一名电机工程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林连玉有继室叶丽珍、养女林达。

马来西亚林连玉基金曾邀请林连玉在中国的家属林多文一家参加华教节,年又邀请林连玉的长孙林建春夫妇及其弟弟林跃春、林晖春,赴马来西亚参加华教节活动。

林建春兄弟三人,是林连玉次子林多才之子。由于当年马中两国没有建交,林连玉自年最后一次回乡之后,再也没有机会与其留在中国的家人见面。直到年,次子林多才才能够到马来西亚拜祭父亲,并亲眼目睹这块父亲曾经为之奋斗与牺牲的土地。

今天,华教节已成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传统节目,为悼念马来西亚华教“族魂”林连玉,林连玉基金于年将其忌辰设为“华教节”,每年的12月15日,都会在吉隆坡福建义山林连玉墓园举办墓园公祭、林连玉精神奖颁奖礼、参观林连玉纪念馆等纪念活动。

林连玉基金举办“走入校园”中学生公民权利课程试课活动

年是林连玉先生冥诞周年,也是林连玉先生褫夺公民权案60周年。林连玉基金举办了“·60”系列活动,让大马民众特别是中学生等大马华人新生代认识“族魂”林连玉先生,了解林连玉先生及华教先贤争取公民权利及捍卫母语教育的事迹。

林连玉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他的祖父林以仁,是前清的岁贡生,也是本地著名的老塾师,有一次,一榜秀才二十四名,他的学生就占1/4。他的父亲林赓飏、字亮泽,又名林奉若,是前清的廪生,他因成为中国天文学会会员,曾参与编纂永春县志。林连玉7岁时,就跟祖父、父亲读《三字经》、《千字文》及四书五经。

他的父亲林奉若,与弘一法师有一段不解之缘。由于他和父亲二代皆是寒儒,认为读书人没有好出路,有意让林连玉往商界发展,在林连玉16岁时,被父亲送到厦门中街永丰参行当学徒,这家厦门参行是林连玉姑父与他人合股的。

在参行三年,林连玉预料自己可以在商界安身立命,适逢陈嘉庚先生于年将他的私立集美学校师范部扩充,大量招生。出于好奇,也为了检验自己的学识,林连玉报考后,在一百四十多名考生中考到第六。也由于陈嘉庚先生给师范生一切免费,父亲林奉若答应他弃商求学。林连玉入学时,一直用的是“林采居”原名,家族族谱中他是“采”字排行次序,直到后来到马来西亚巴生共和学校,他才改名“林连玉”。

在集美学校师范部攻读文史地专业的林连玉,由于勤奋好学,毕业考试各科成绩均在90分以上,破了该校有史以来纪录,受师范部主任李昭茂先生的器重,被聘留校担任师范部国文教员,这也是集美学校以前所未有的。任教第二年,碰到年北伐战争,有些学生乱肆破坏,无理攻击,校主陈嘉庚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从新加坡电告停办学校。

年初,林连玉赴马来西亚投靠族兄林采仁,先在爱大华国民学校代课。不久,转至印尼爪哇抹埠学校任教,后被聘为校长。行程初期,他曾到新加坡谒见校主陈嘉庚先生,为母校请命,一席长谈后,陈嘉庚同意复办集美学校。

“族魂”林连玉

在马来西亚,林连玉曾在东爪祙埠中华学校、加影育华学校等华校任教,母亲病故后,他曾回国奔丧,到永春太平小学任教一年,后转到厦门大同小学后,再度渡海南下,在吉隆坡尊孔中学执教,一直到年他被取消公民权、吊销教师注册为止。

日军侵略马来西亚时,他曾随队赴新加坡前线抗日,日军攻占全马来西亚后,他一度隐姓埋名,在巴生农村中以养猪为生。日军投降后,他拒绝担任校长,以校务委员会主席名义负责进行复校工作,让因战乱满目疮痍、没有一桌一椅、连空壳的校舍也是门破墙穿的尊孔中学,重新恢复生机。

复建尊孔中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他甚至把此前避难时候养的猪,卖了然后将筹到的钱拿来建学校。奔波了两年后,尊孔学校恢复了原来的面貌,而林连玉个人经济状况非常拮据,连饭都吃不饱,妻子叶丽珍生病了,不知如何是好,口袋仅5毛钱,吃了一碗面再买一包香烟便不剩下一个铜板。同事知道后,大家捐钱,却被他婉拒,后来是校长苦苦相劝下才收了下来。

早在年,林连玉就说:“我们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他还说:“我们文化的传递与发扬,必然寄托在华文教育的继续存在及发展的上面。”在他看来,“平等的权利重于生命;不平等毋宁死。”

在年12月《告别教总同仁》中,林连玉说:“我自从决心献身为公众服务以来,早已把个人的利益置诸度外,我曾经托妻寄子,我曾经预立遗嘱,……我已经把公众付托我的,做到不能再做为止。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是非自有公论,功过交予历史批评。”

年4月,林连玉促成了全马华团争取公民权大会,并起草宣言,为大马华人争取公民地位。此后,他受监视、被迫害,年10月23日,林连玉的公民权正式取消。事实上,他要保住公民权也是有“办法”。一位类似特使的政治人物当时曾经私下对他表示:“只要你不出声,公民权不会有问题的。”但一向直率、认真、倔强、刚烈的林连玉,直截了当道:“不能说话的公民权要来做什么?”

林连玉坚信自己争取民族平等,“目标正确,历久弥彰,最后决然实现”。接受记者访问时,林连玉说:“我个人的利益早置之度外,为华文教育而牺牲永不后悔!”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