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物质文化再现永春花石的炊粉工艺

“花石米粉圈、大榜面线糊、留安糟菜補、格头破尿古、洲内水杳某”这是永春人传唱的顺口溜。花石炊粉不知传承了多少代,工艺日渐纯熟精炼,做出的米粉在整个泉州境内都享有盛誉,上个世纪还远近闻名,本村有经商天赋的人凭借其米粉的上等口感,远销至周边市县,甚至有华侨商人将花石米粉远销至南洋印尼等地。对于现在的花石村民,炊粉已成历史,是如今五十岁花石人的童年记忆、六十岁花石人的少年记忆、七八十岁花石人的壮年记忆,而四十岁的花石人很少有过炊粉经历。话不多说,小编先把走访调研中老一辈花石人“言传身教”的传统炊粉工艺分享出来。可简练成九字秘笈:浸—磨—压—揉—炊—捣—挤—再炊—晒。具体工艺流程如下:第一步:浸泡大米时长约1小时,不能用现在高产的杂交水稻,因为黏性太大,糯米更不能用,要用传统的水稻,但产量较低,亩产约斤,是杂交水稻的一半。(关于大米的选择,村民可真是反复强调叮嘱啊)第二步:磨米浆乡土文化的经典性物件——磨盘该闪亮登场了。这个环节需两人配合,一位壮士推动磨盘,一位添加大米。(磨盘的推动是通多一个T型木架手柄控制磨盘,一推一拉很有节奏感,请教到的每一位描述的村民几乎都激动而夸张的表演着一推一拉、一俯一仰的动作。生怕我们这些后生们体会不到当年的劳动场景)第三步:装袋压干成生米果第四步:手揉成条第五步:炊桶炊熟将揉好的生米果放入直径80cm的炊桶,桶内可放8层的蒸笼,炊上1小时就成了诱人可口熟米果(这半成品可是许多五六十岁村民童年少年时代的美食记忆,他们描述起来做着似乎要吸溜一下口水的动作充满香甜糯软的回味)第六步:石臼锤捣这一步可是最为热烈而惊心动魄的场景了!需要至少四人的配合,手脚并用、“手舞足蹈”而且要喊着相同的口号歌谣才能齐力配合、共同完成该步骤。一种类似跷跷板的设置,一端巨大的石锤用来捶打石臼内的熟米果,两人在另一端同时踩下使得石锤翘起手牵引着固定在其上方的绳子(防止用力过猛而摔倒),一人见石锤这端落下瞬间助力猛踩(有着一脚坠落而地动山摇的气魄!联想到传统武术经典的“金刚捣碓”大概由此而来吧),还有一人手疾眼快、见机翻动石臼内的米果。第七步:压挤成条又是一步团队配合的热闹情景。现存六组古厝八斗堂内的铁制机器据说是第二代的挤压工具,第一代都是用的木板。有经验的村民又满怀热情现场演绎一番,两人拿着钢管插入转盘上端的空内以增大力臂,转动着粗大的螺杆以挤压铁器内的米果,一人蹲在下面拿着竹筐就可以乐呵呵地接着记下来的米粉条了。第八步:再炊粉条这次要炊上3小时才能出笼第九步:晾晒摆放在约50*CM的竹篾上晾晒一天,远近闻名的花石米粉就做出来了!如今借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滋农团队入住花石联合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通过联合花石村民再现花石炊粉场景的活动,来齐力推动花石的三产融合与三生融合,实现花石社区的全面振兴。我们所期待的不仅是复兴传统工艺产品,更是对乡土社会中邻里互助协作、齐力生产生活的精神传承!这也是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所在。最后,要感谢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方良泽老师(17年就扎根永春乡土基层践行生态文明理论)对花石社区的发展给出的振兴炊粉工艺的建议;感谢永春县人才驿站唐宝华老师的主导及其有力的推动;感谢管理花石人才驿站的老党员郑大叔和花石热心社区文化建设的能人郑大地叔叔的积极动员组织;更要感谢十位有炊粉经验的村民热心参与指导;感谢关于“花石炊粉”的历史传承和整个制作工艺挖掘和整理工作中,得到了翔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郑总(花石乡贤)的大力支持。小小炊粉活动也算是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断断续续的的走访、与村民的交流回顾。在组织村民集中叙述、演示炊粉工艺的当晚,又在唐老师的引荐下去县城拜访一位老家在花石、新媒体行业的创业者,他是从花石金榜堂(现为人才驿站)古厝中走出来的人才,自嘲说“金榜堂曾经走出去的都是金榜题名的状元,我算是拖后退了”。对他来说,炊粉正是四十岁花石人的童年记忆,回忆起炊粉场景满是童年的味道,描述起来更是神采飞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唱起炊粉时的口号,能量迸发、中气十足。这位花石乡贤满怀信心,花石炊粉必能成为永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石将有自己的节庆——花石炊粉节!花石炊粉活动刚刚开始,我们继续努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