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智先生近照
周友智先生的主要职务与履历
中国共产党党员
深圳市永春商会会长
香港永春商会永远名誉会长
永春港永幼儿园名誉董事长
永春第三实验小学校董
永春华侨中学董事长
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校董
改革开放30年闽籍突出贡献人物
“八闽之子”荣誉称号获得者
深圳市德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任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行政处处长
福建省永春县柑桔良种场场长等职务
从农场工人到果树专家
从机关干部到商界精英
他以先行者的勇气不断追求探索
缔造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辉煌
面对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
他再次带领着公司全体员工和家族成员
走上了创建百年民族品牌的道路
他就是迪桑娜品牌的创建者
深圳市德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友智先生
(注:以下文字将近字,感谢您的阅读与陪伴)
成功者令人钦敬的不是横溢的才华,而是他们那坚强的意志以及平和低调让人信任的品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始终都能够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扎扎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题记
越是有精彩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是浮躁肤浅的人,越是躁动不安。深圳市永春商会会长、深圳市德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友智先生就是一个很沉静很简单的人。
从农场工人到果树专家,从机关干部到商界精英,他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从勤勤恳恳的公务员到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领头人;从脚踏实地的生意人到捐资助学的慈善家,他重情重义热爱家乡。他历尽风霜雪雨,志气当先,创造了亿万财富;他以先行者的勇气不断追求探索,把人生中许许多多的“不可能”变成现实;他不仅缔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生辉煌,而且带动了一众乡亲紧跟时代步伐,迎难而上,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他对自己十分节俭,做到敝帚自珍,然而,对社会对家乡他却慷慨大量,为了社会公益事业捐资数百万元造福桑梓。在人前人后,周友智永远都是那么朴实无华、和蔼可亲,许多熟识他的人都亲切地叫他一声“老周”。
人最先衰老的不是容貌,而是不顾一切的勇气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如今,老周虽已年届古稀,但这位“70后”的身体依然矍铄硬朗,精力充沛宛如青壮年,对知识的追求仍然是孜孜不倦。人生的风雨和磨难为其洗尽铅华,人性的浮躁在他的身上荡然无存。在硕果累累的人生秋天里,老周正在继续从容地书写着他那精彩的人生。
春寒艺苑花含苞,秋艳鹏城结硕果。”这是老周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人生的真实写照。他把人的一生形象地比喻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20岁算一个季节,时常风趣地说:“我如果能活到80岁以上,那就算是冬眠了。”
穷苦少年早立大志
周友智原是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的一位普通农民。小时候,家里可谓是一贫如洗。他的祖父长年在田里耕作,父亲为了生计长年独自在外打拼。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母亲的肩上。让周友智记忆深刻的是,由于粮食奇缺,一日三餐吃得稀饭见不到几颗米粒,粥汤可以清晰地映出自己脸庞的倒影,冬天里有地瓜或者地瓜干和着勉强可以维持,可是到了夏天和秋天交接的时节,谷物青黄不接,米缸已空,连地瓜干也成了稀有之物,长辈们和自己的七个兄弟姐妹常常吃不上稀饭,只能用南瓜蔬菜汤充饥,这样的境况往往要一直熬到秋收以后,一家人才能喝到粥汤。贫寒的家境让年幼的周友智早早就切身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他从小立志要奋发图强,彻底改变家庭贫穷的命运。
在十八岁之前,周友智几乎没有穿过属于自己的鞋,穿了多年的裤子后面磨破了,家里穷得连一块多余的可用来缝补的碎布都没有,他的母亲只好把那条被磨破的裤子口袋上的布料剪下来缝补后面的破口,然后再把裤兜的开口用针线缝上。周友智把人生的童年比作春季。春天本来是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笑口常开的季节,可是他偏偏就遇上了料峭的“倒春寒”,花蕊含苞却得不到绽放。
在这样贫困的环境下,周友智渡过了苦涩的童年和少年。年秋天,高中毕业的周友智,在上大学实现理想与现实生存活下去之间不得不做出了抉择。离开了家人,冲着“每天四两大米三斤地瓜”的伙食条件来到天马山农场当起了农场工人。
周友智与永春柑橘园
从挑山工到果树专家
距离永春桃城镇十多公里的天马山,海拔米左右,因地势有“天马行空”之险峻而得名。山腰的天马山柑橘场,于20世纪50代之初由曾任全国侨联副主席的著名爱国侨领尤扬祖先生创办。
“我当时非常非常穷,到天马山农场当工人的时候,只带了一件衣服。那是我母亲用茶袋一针一线为我缝做的唯一的一件衣服。”回忆起当年的穷困,周友智历历在目。
农场的工作都是艰苦的体力活,扛锄头、挑担子,常年在山上爬上爬下,使周友智磨练出了一副强健的身体,皮肤也被嗮成黝黑的古铜色。当时和周友智一起挑担的还有几个老职工。他们常常哼着山歌,一步一个脚印,成了上上下下往返于天马山的挑夫。那时候,周友智拼命地挑,一担斤的担子能挣到9角钱。他每天不停地从山上挑下地瓜,再从山下装上满满两筐猪粪,再挑回山顶。这些猪粪日后是用来种植果树和蔬菜的肥料。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农场积攒了很多肥料,为农场节约了不少资金。
“感谢生活给了我如此丰厚的馈赠,那段经历不仅练就了我强健的体魄,更练就了我战胜困难永不服输的坚强意志”。周友智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充满了对生活磨砺的感恩。
“人穷不能志短,穷则思变。这个精神支柱一直支持着我。我的一生一直都有坚强的毅力在支撑着,每做一件事我都一定要做到成功!”
在工作中磨练意志,在贫困中寻求出路。每天,周友智挑着重担蹒跚地走在天马山崎岖的山路上,豆大的汗珠沿着脸颊滚落到地上,他踩着自己的汗水,改变贫穷命运的梦想在他的心底里一点一滴地滋长着。
他将农场的工作实践结合理论,在几乎不可能的条件下刻苦攻读了许多有关农林技术的专业学籍,熟练掌握了柑橘嫁接、病虫害防治等栽培管理技术,为永春的柑橘上山试验作开路先锋。几年后,天马山成为福建山地综合开发的一面旗帜,名噪一时,八闽各地曾发起“学天马,创天马”运动。
年,正逢永春县掀起发展种植柑桔的大浪潮。作为柑橘种植、嫁接、管理能手的周友智被调到了永春县农业局担任果树技术员,辅导全县的果树生产。在这段时间里,他跋山涉水,走遍全县的山山水水,与耕山队农民打成一片,手把手教会他们果树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从此,周友智为永春县的柑桔生产、品种改良等贡献良多。
凭借自身的高中文化基础和勤奋刻苦的精神,他很快提高种植技术,成为果树专家。为了全县的柑橘生产能够健康稳步发展,年春季,周友智开始不断向福建省农业厅反映永春柑橘的种植情况,要求在永春县建立柑橘良种场和研究所,最后得到福建省农业厅资金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柑橘良种场和研究所成立后,周友智从柑橘的品种改良、引进和建立无病苗木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
可以说,永春县能成为全国闻名的柑橘之乡,周友智功不可没。
勇闯特区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改革开放后,勤劳的永春人民在家乡的土地上遍种柑橘,时任广东省省长的梁灵光同志回家乡考察,看到满山遍野黄澄澄的柑橘十分高兴,回到广东后建议县一级政府人员到永春实地学习柑橘种植经验,同时也鼓励永春老乡走出大山,参与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
年初,刚到西丽大磡村的周友智带领永春乡亲开垦荒山,自己建房屋。
年农历12月15日,第一批数十个永春农民自发地从各个乡镇聚集在一起的,集体加入南春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其中,有木匠、有泥水匠还有擅长种植柑橘的果农,他们有的是携妻带子,有的是兄弟相随,共同做出了他们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一起奔赴深圳谋生。可以说,这是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永春农民第一次大规模地往深圳迁徙。
经过第一批在深永春人开发后的西丽(大勘村)百果园
初到深圳西丽大磡村,这批颠簸了千里的永春老乡向大磡村委会租赁了亩土地种菜。由于深圳的初春雨水非常充沛,传统的种植方法很难让蔬菜的种苗存活。进入夏天,蔬菜长好了,又因为当时在大磡村周边的人口稀少,农产品的需求量很小,好不容易种出来的蔬菜严重滞销,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难。当时准备奔赴深圳时,不少永春老人乡亲变卖了家产,没有了返回的退路。于是,就纷纷写信向永春县政府求助。
年,周友智在南春经济贸易开发公司自建的(深圳南山西丽大勘村)办公室前留影
年初春,在永春县柑桔良种场任场长的周友智接受永春县政府委派,被任命为南春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第一任经理,奔赴深圳带领永春乡亲在深圳特区谋求生计。基于当时的困难情况,县领导给出了周友智“三自政策”,即:“自带口粮、自筹资金、自选领导。”
刚到深圳进行农垦开发时,周友智与部分乡亲合影。前排右起第六位为周友智
周友智是个有着很强领导能力和长远目光的人,再加上他有学识和深谙果树栽培技术,他的到来,对刚刚到大磡村还没稳定下来的一百多位永春籍老乡来说是个天大的福音。
周友智要如何凭借一人之力解决一百多名老乡在深圳立足、谋生的难题呢?“当时,我的压力相当大。没有钱,我要怎么能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于是我分析了当时整个深圳发展有什么优惠条件。第一是土地十分便宜,一亩地四十块钱就可以租了。第二个就是当时深圳正在鼓励办来料加工厂,所以给予很多好的政策扶持。比如有的几年都不用交税。那么资金怎么办呢?好在得到香港原来的同乡会会长颜彬声先生的支持。当时他叫我把想法做成一个详细的造优计划。这个计划如果他认为可以了,他就愿意投资。于是,我连夜赶做了一个建立果园的计划书给他。我一提出这个文案,颜先生就马上赞同了。第二天他就同意投资60万元来支持我们办观光农场。”对于初到深圳创业的境况,周友智记忆犹新。在他的带领下,这百余名永春老乡终于能够在深圳站稳脚跟。
南风果农场开发两年后,已经初具规模,果树茁壮成长
周友智总结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速”的发展方针,他先在大磡村成功创办了深圳永发果农场,首先解决了农业稳定问题。紧接着,周友智相继创办了万利联制衣厂、艺峰家私厂和锐基电子厂,这不但解决了这批永春老乡的生计问题,还使更多的永春人走出了县城,来到深圳安居乐业。在深圳大磡村,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千个永春人聚集参与特区建设,成了深圳闻名的“福建村”。在周友智的带动下,当地人开始对果树果林的重视,相继发展了一大批荔枝园。
图为当年农场接待的第一批香港客人
年,周友智受命开发建设百果园,深圳市武警七支队支援建设时的场景
由于周友智引进的制衣厂是大磡村第一家来料加工厂,随后一大批来料加工厂相继在这个村落户,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发展。当年到深圳打拼的永春乡早已告别耕作多年的土地,他们从大磡村起步,开始实施经商致富战略,逐渐投入到新一轮的商海搏击之中,如今已成为南粤泉商中的骨干力量。
命运转折走进特区机关
年,由于中央政策,公务员要归队回机关。仍然受聘于永春县政府的周友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是回到永春保住“铁饭碗”还是留在深圳与未卜的命运继续拼搏?周友智伤透了脑筋。当他面临要回乡归队的时候,正逢深圳市政府要建立一个机关生产基地,这个基地的建设需要一个懂得种养技术又能吃苦耐劳的人来把持,无疑,周友智是最适合的人选。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没有一马平川的坦途。
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同志视察南丰果农场(前左李灏)离休后继续关心德津实业发展,并为周友智题字
当时深圳市政府的领导听说周友智原来担任的是南春经济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就不准备给他面试的机会。他们认为一个总经理,怎么能下到地里干农场的工作?对周友智能否胜任这个岗位表示怀疑。
后来通过深圳市果树研究所黄所长的极力推荐,几个月后,周友智得到了唯一的一次与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见面机会。
“那天去面试的时候,我穿着一件中山装,脸因为长期在果园工作,脸膛被太阳晒得特别黑。面试的领导一看到我,就说我看起来像个地道的农民,能干好农活。最后终于肯给我一次试试机会。当时他们要求我要先干出成绩来,才考虑要不要我。”回想20多年前那次命运转折的情景,周友智记忆犹新。
凭借多年的农场经验,周友智深知在果树要上做出成绩,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于是,周友智左思右想,种什么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出成绩呢?最终他想到了一个小窍门,就是种西瓜。
在那段时间里,周友智与几百名参与机关生产基地建设的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深圳南湾百果园里种上了漫山遍野的西瓜。四个月以后,西瓜漫山遍野满地都是。当时只要有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批条,深圳市人民政府所有的干部都可以开车去拿。周友智不负众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最令人满意的答卷,最后被破例调进了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后来,周友智以其丰富的果树管理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次次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认可,从此在深圳扎下了根。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很快从一名技术员提升为科长、处长,为深圳市政府征地建设果园、农场,为经济特区机关的后勤管理、后勤保障、绿化改造等作出积极的贡献。
闯荡商海成就商界精英
年机关机构开始改革,深圳市政府55岁以上的处级干部都要离岗退养,周友智也在此列之中。离开机关的周友智,觉得自己还不是退休养老的时候,于是稍作调整之后,他毅然出任由女儿经营的香港德津皮具公司董事长,此刻的周友智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打造国际品牌,将企业做强做大。
“原来大女儿经营的企业只是继承祖业经营皮革生意,10多年来仍然是以一个家族式企业的模式在经营,规模很小,产品没办法打入国际市场。刚开始是用积累的17万资金建了一个平方的小铁皮房。我离岗退养以后,把原来女儿积累的资金拿出来运作。当时,我看准了天安数码城这块民营企业科技园。我把资金全部挪用到天安数码城买了一层写字楼,这个写字楼现在增值了好几倍。公司总部迁到天安数码城以后,公司有了这个门面,很多外国朋友到这边一看,都觉得我们公司做的不错,挺有实力,不仅在生意上促成了合作,而且还吸引了国内外不少顶级的设计师加盟。”谈起企业的发展,周友智如数家珍。
从成功代理意大利品牌迪桑娜(DISSONA)、法国品牌GILLIVO、DANLEL、HECHTER等开始,到买下迪桑娜品牌,周友智用10年时间让迪桑娜占领了国内市场。品牌专卖店遍及深圳、上海、重庆等全国各大城市,从年开始,企业发展成深圳市德津实业有限公司,下属品牌“迪桑娜”在意大利、法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20多个国家设立专营机构。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对德津实业有限公司发展民族品牌给予极大鼓舞
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视察德津实业有限公司
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视察德津实业有限公司时对“迪桑娜”品牌的发展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周友智本人及公司的发展给予极大的鼓舞。
如今的德津实业有限公司,总部设在福田区天安数码城,在西丽镇拥有大型现代化制造基地,东莞松山湖畔符合世界先进水平的环保和最具人性化的企业总部已经投入运营,德津实业已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品牌运营为一体的大型中高端品牌手袋企业,成为国内箱包皮具行业的“超级航母”,迪桑娜(DISSONA)已经成为享誉国内为的女包知名品牌。周友智深谙环境对于设计人员的重要性,正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多品牌时尚配饰运营平台。
德津实业公司在东莞松山湖的企业总部已经正式运营
他认为,一流的皮具品牌首先要有一流的现代工厂,才能更好地创造出精品。为此他特意将西丽镇的制造业基地改造成大型的现代化制造基地;二要有一流的生产环境,环境好才会更有灵感。德津实业公司已经在东莞松山湖畔置地75亩,投资1亿美元,建设符合世界先进水平的环保和最具人性化的企业总部,由美国知名设计公司设计,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将整合深圳的研发、生产、销售等部门,建立集研发、设计和生产于一体的国际化品牌运营平台,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三要有一流的设计师,引领时尚。
迪桑娜(DISSONA)已经成为享誉国内为的女包知名品牌
深圳的制造基地已经引进了多名研究生、60多名相关专业大学生,此外,意大利的设计团队也是实力很强的设计队伍,许多知名的专业设计师先后加盟;四是要有一流的营销团队,开拓市场。在东京和汉城,在香港和新加坡,迪桑娜通过国外的代理商进军海外市场,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如今,东莞松山湖的“迪桑娜”品牌在意大利、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等国家享有盛名。
年11月,德津实业自主研发的“柔性智能化箱包皮具生产线”项目通过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的评价
展望未来,周友智说:“创建DISSONA一流的国际品牌是我们的心愿和追求目标,传承民族精神,铸就百年品牌”。
众望所归当选商会会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几经辗转,南春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也逐步从原有体制中分解出来,曾经的股东们陆续走出大磡村,告别耕作多年的土地,他们从大磡村起步,开始实施经商致富战略,逐渐投入到新一轮的商海搏击之中。从创办实体经济开始,他们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特区市场,生活在深圳的永春人从特区的农民逐步向创业商人转变。
目前在深圳生活、工作、创业的永春人有好几万人。他们在深圳创办的企业达0多家,涉及房地产、皮具、家具、电子、餐饮、服装、医药卫生、社会服务、市政建设等行业,这里有正在筹划上市的公司,有中国驰名商标,有国内知名品牌,并且在各个行业中不断涌现出极具代表性的精英巨贾,其中,周友智不仅是表率,更是一面鲜明旗帜,他成为永春商人在深圳走向辉煌的引领者和风向标。如今,在深圳的永春商人正逐渐成长为一个在深圳乃至华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商帮。
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周友智四十岁时开始勇闯深圳,在他人生中的深秋时节终于结出丰硕收的果实。正确的选择和决断是改变命运唯一的法宝,这往往比努力更为重要。周友智对人生和事业的正确选择为在深圳创业的永春人树立了榜样,而这种榜则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年5月31日,深圳市永春商会正式成立,周友智与香港友人合影存念
年3月12日,深圳市民政局正式批准深圳市永春商会成立,周友智众望所归,作为在深圳创业的永春籍商界代表,他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崇高威望被当选为商会第一届会长,确立了“联络乡情、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回报社会”的创会宗旨,继续引领永春深圳商帮坚持“以诚为本、恪守信义”的商业道德;担当起“致富思源、回报桑梓”的社会责任。
一个商帮的崛起并非偶然。晋商和徽商等商帮的兴起,主要源于两地以物易物商业流通的繁盛和商业精神的作用。而在深圳的永春商帮代表中,其主要内涵特征则是表现在他们积极稳健的政治态度;机智敏锐的战略眼光;个人自主的文化观念;见微知著、爱拼敢赢的务实精神;勤俭刻苦、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人和为贵、和气生财的处世态度;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以诚为本、恪守信义的商业道德;深圳永春商人在创业方面,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勤俭务实、稳步扩张等创业特点,这些特点可以从深圳永春商人的地理文化、精神文化、工商文化、家族文化等文化渊源中得到诠释。
人最先衰老的不是容貌,而是不顾一切的勇气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在周友智的身上,永远焕发着不顾一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这种勇气和精神与深圳永春商会命运紧密相连,不仅见证了深圳永春商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也是深圳永春商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家园。
恋祖爱乡情结魂牵梦绕
周友智不仅是深圳德津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还是香港永春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深圳市永春商会会长。在年5月底深圳永春商会成立之际,他不忘家乡慈善公益事业,慷慨为永春慈善总会捐款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深圳市永春商会其他会员也为永春慈善总会留本捐息0多万元。近年来,周友智达则兼济天下,累计为永春家乡的教育、公益事业捐资上千万元。
年,周友智先生出席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建校60周年活动并致辞
年,周友智参加“德津教师楼”落成仪式
年,周友智伉俪捐建的“德津教师楼”
周友智伉俪在永春一中捐建的梅峰书院
看多了远帆征波的人,心里总有一股对岸的苦恋,老周的事业进入稳定阶段以后,遥远的故乡就是最为结实的怀抱。他每年都要回家乡走一走,看一看,并时刻不忘为父老乡亲谋求福利的责任。担任香港永春同乡会名誉会长、深圳永春经济促进会会长后,他积极组织已走出永春的老乡关爱家乡,互帮互助,在家乡遇到困难时积极的捐助。他甘愿做个牵线人,为家乡招商引资,鼓励赚了钱的乡亲回家乡投资、捐款,建设更加美丽的家乡。
周友智贤伉俪在其捐建的“智美图书馆”前留影
在家乡的建设中,周友智是尽己所能,慷慨解囊,以多种形式积极投身回报家乡的事业。他认为做实业可以报国,而搞教育可以兴国。当他看到曾经就读过的永春县第一中学还是那栋破旧的图书陈列室时,就毫不犹豫地为母校捐赠了万元兴建图书馆,学校以他和太太的名字命名“智美图书馆”,以资纪念。
周友智先生捐赠的象山寨公园活动中心落成剪彩
为了让老人们老有所乐,周友智捐赠多万元在永春县桃溪镇建象山寨老人活动中心场所,供老年人休闲娱乐。当了解到永春县华侨中学的教师们严重缺乏宿舍楼房,周友智立即捐资万元,用于建设德津教师楼。他还捐资数十万元在桃溪镇龙山岩兴建牌楼和水泥路,捐资在洛阳村修祖屋和建牌楼,慷慨捐资给桃溪村老人会、捐资设立助学基金等等。像这样造福桑梓的义举,周友智做过的好事不计其数,为人低调的他却从来都不宣扬,他说:“不要把一个人对故土的无限热爱进行量化,对家乡贡献钱款的多与少,与感情的表达无关。”
深圳市永春商会成立前夕,中国驻新加坡原大使周清琦先生与周友智先生合影
“70后”周友智在永春县第一中学了解师生的工作、学习情况
只有体验过离乡之苦的人才知道,无论你走多远,拥有怎样的地位和财富,故乡总是你生命中的精神乐园,隐隐地纠结着你,在疲惫的生活里勾引着游子的灵魂,那是从母亲摇篮里辗转而来的芬芳,模糊又清晰。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周友智总要找些理由回到家乡,以拾取那个对麦芽糖期待的童年记忆。
正如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故乡应似桃溪水,不忘来处是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