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福建省永春县一都镇光山村莲花山的水系,是晋江、闽江、九龙江的重要支流,与三明市大田县、龙岩市漳平市毗邻。因地处偏僻,面对着此处的水资源污染行为,前些年,永春县检察院检察官颇感头疼:地域广袤、管辖不明、单方职能不全面、人力取证难。
为了破解执法办案的地域之困,守护边远山区的云水谣,年5月,永春县人民检察院在继成立派驻县河长办检察官工作室后,又联合大田县、漳平市两地检察院签订水流域环境联动整治协议,在莲花山建立“三江”水资源生态保护基地,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开辟新的法律监督路径,建立联络员及区域信息共享制度、跨区域部门联动机制、诉讼监督协作机制、公益诉讼配合机制,探索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办案机制,确定联席会议制度,开启了“三地两方(检察院与河长办)”护“三江”联盟模式。
两年来,该模式实施以来,“三地”检察院、河长办联动协作、携手并进,先后开展了8次联合活动,解决了4个跨境流域污染问题,接到群众举报的生态资源违法犯罪及公益诉讼线索52条,构筑保护生态环境有力屏障。
协调联动铁腕执法去除毒瘤
“这些熔炉厂被拆除了,还在原地上种上了树苗,这下没了难闻的气味,空气一下子新清了。”近日,一都镇鲁山村的王大伯得知熔炉焚烧厂区被填平,并种上一些植被,很是惬意。
原来,年12月,漳平市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污染环境罪一案中,发现该案犯罪嫌疑人还在永春县一都镇某村“路坑”山场的一处违建熔炉厂焚烧电子垃圾炼铜,于是便依托“三地两方”护“三江”机制,向永春县检察院移送该起涉及交界地带空气和土壤污染线索。
接到线索后,永春县检察院立即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跨市界巡山行动,到涉案现场进行实地勘查,理顺监管职责,并督促相关部门对该熔炉厂进行拆除。同时,针对巡山过程中发现的该山场另一熔炉厂未建设防治污染设施直接用熔炉提炼化工材料致环境污染问题,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强监管工作。在检察院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现该两处违建熔炉厂已被拆除,场地上零星可见进行生态补植后冒出的绿色生机。
“三江”协作机制现场联席工作会。
“一些污染企业为了逃避打击,往往将厂址选在市县的交界处,这些地方人迹罕至,而且是各地职能部门的执法死角,‘三江’协作机制的创立,三地协调联动,终于破解这一历史性难题。”永春县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陈烽艺回忆起“三江”协作机制创立起来第一起案例说,年6月,永春县检察院受理漳平市检察院移送的一起交界处造纸厂水污染线索,当年7月,两地检察院分别牵头会同县民政、国土、河长办、环保局四家单位,到该造纸厂开展跨区域流域污染问题现场调查处理,召开现场联席工作会,很快就拆除造纸厂。
据悉,自“三江”检察协作机制以来,三地检察院陆续开展了联动普法及线索摸排等跨区域行动,包括在“三江”交界永春县一都镇开展水资源生态保护普法宣传,联动调查位于永春、大田交界生猪养殖厂直排污水,大田、漳平交界矿区水体污染等跨区域案件。
值得一提的是,永春县检察院在严厉打击该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同时,出台《关于将生态修复情况纳入社区矫正期间表现考核的工作办法(试行)》,责令被告人恢复水资源区地形地貌和植被等,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实现惩罚犯罪与保护生态的有机结合。目前已对符合条件的20起案件进行生态修复情况纳入社区矫正期间表现考核,涉及修复林地累计亩。
人眼天眼,眼眼俱到守山护水
两年多来,永春县检察院每个月都会携带着无人机,前往三江交界处,与河长办、镇干部一道穿越莽莽林海,来到位于一都镇鲁山村“三江”水资源生态保护基地,在这里放飞无人机,通过远程终端巡查生态保护情况。
据了解,针对一都镇森林覆盖面积大,溪涧遍布,存在测量面积广、地形复杂、人力不易抵达,取证、固定证据困难的情况,永春县检察院采用无人机巡查,每月1至2次对以一都镇莲花山为中心,半径3至5公里范围内的环境实行动态监督。此外,该院还购进“公益魔方”检务便携箱仪一体机,实现污染物快速检测,对重金属等51种污染物进行快速检测,提高办案效率,降低案件线索筛查成本。
在上足“天眼”利剑的同时,该院还充分依托“公益诉讼·诉讼违法”举报E平台,通过种渠道宣传该平台的使用,鼓励群众检举揭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动。据了解,该院近年来接受三地群众通过手机图文传送、定位等方式提供的生态资源违法犯罪及公益诉讼线索52条,部分信息成为了很有价值的案件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