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华侨文旅项目建设美丽侨村守住

泉州市通过开办侨史馆、侨领展、展览馆、博物馆、传统作坊,发展文创、旅游、地方文化研究等方式保护利用华侨历史建筑

守住“刺桐侨厝”根与魂

□融媒体记者张君琳

泉州是著名侨乡。千百年来,许多泉州人“下南洋”谋生,在异域他乡努力拼搏、艰苦创业。目前,主要分布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约有万人,占福建省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二。在泉州的侨村或侨社区、华侨农场,一栋栋侨厝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后代与故土的情感联结。

为了保护侨厝,年年底,泉州市出台《泉州市“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方案》,力争通过三年专项行动,打造“刺桐侨厝”保护品牌,更好地延续泉州侨厝、侨居、侨村传统文化和历史风貌,构建系统性、整体性华侨建筑保护体系。

各县(市、区)每年策划实施1个以上“刺桐侨厝群”重点保护提升项目、10栋以上零星华侨建筑修缮。重点实施华侨建筑修缮、周边环境的风貌整治、功能业态提升、活化利用等提升任务,打造“一县一核心区、一镇一片、一村一馆”华侨建筑风貌展示区、乡愁记忆馆。市、县两级财政分别按照每个建筑群50万元、万元,每栋5万元、10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围绕环清源山提升工程,推动打造“市辖区华侨建筑营造传承展示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侨厝在不断改造中焕发新生,它们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影响着一代代的参观者,更是牵引海外中华儿女认祖归宗的线。近年来,泉州市在古城、晋江梧林等地积累了很多业态活化方面的好经验,创新研究华侨建筑改造利用的技术和方法,以利用促保护,鼓励和支持保护责任人利用华侨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开办侨史馆、侨领展、展览馆、博物馆、传统作坊,通过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地方文化研究等方式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引入第三方资源开发侨厝文旅产业、带动侨乡经济发展。此外,多方发动华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保护利用,激发所在地侨文化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软硬两手抓。泉州充分发挥基层侨联组织优势,各级侨联主动进行侨厝资料摸排,整理编撰了系列华侨建筑书籍,如《泉州华侨民居》鲤城卷、晋江卷,《侨乡古厝故事》等。年起,建设南洋华裔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专业技术人员到全市采集侨厝古民居的3D影像上传到平台,创新打造“网络留根工程”。

此外,泉州市侨联还强化泉籍华侨精神弘扬,配合华侨名镇名村创建;创新活化利用侨厝故居,主动联络海外侨亲参与;组织开展涉侨主题活动,不断提升侨厝聚集地的影响力;多方协同,参与立法保护涉侨历史遗存。对基层侨联申报符合条件的侨史馆建设,泉州市侨联按照每个3万元—5万元标准给予补助。

年11月起,泉州市全面启动华侨建筑普查和试点示范打造工作,探索建立保护责任机制。今年6月底前,将完成全域华侨建筑资源专项摸排,构建“华侨文物建筑、华侨历史建筑、华侨传统风貌建筑及特定意义的华侨建筑”四类管理台账;11月底前,完成华侨建筑名录的公布,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涉侨建筑,按程序列入华侨建筑名录予以公布、挂牌、建档测绘。

打造“华侨+文旅”项目,建设美丽侨村,挖掘番客楼的时代潜力

文旅赋能侨村蝶变

□融媒体记者张君琳/文受访者/供图

从明末开始,许多泉州人“下南洋”谋生,涉侨村落遍布泉州全市。一栋栋古厝、洋楼,承载着华侨的乡愁,诉说着他们深沉的家国情怀。多年来,不少侨村活化利用侨厝,通过留住乡愁、文旅赋能、传承华侨精神和文化,打造美丽侨村,守住“刺桐侨厝”根与魂。

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效果图

1

全市首个“华侨+文旅”项目落户鲤城

近段,鲤城区江南街道王宫社区在王宫街街口,新建了一座牌坊,上书“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眼下,这个街区正抓紧进行立面改造以及管网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

江南街道宣传委员叶琪炳介绍,作为全市首个“华侨+文旅”项目,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包括历史风貌建筑修缮,沿街店面改造,新建民宿、文创商店、青年旅社,打造牌楼、景观塔、古戏台、古福船等工程项目,还将建设南洋美食广场、王宫华侨乡村记忆馆、省级侨批馆等。

作为泉州南门外著名的滨江侨乡,王宫社区既有雕刻精美的红砖古厝,也有豪华气派的西洋建筑,还有中西合璧的番客楼。自清中叶开始,这里就有人背井离乡,前往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谋生,闯出了一番天地。世代王宫华侨情系桑梓,反哺家乡,在这里留下独具特色的侨文化。

如今,活用侨文化,王宫社区的老宅子焕发新活力。

林子哲林子梅民居,建于年,为二进三开间带护厝传统民居,整座建筑木、砖、石、灰、漆、玻璃等构件保存完好。年年底,这座民居经修缮后打造成王宫历史文化展示馆,向社会各界开放参观。

王顺兴信局,建筑由奇园、船楼、书房组成,保存较为完好。清朝末年,19岁的王宫人王世碑,登上前往菲律宾的大帆船,成为船工。他时常为乡亲传递信款挣取酬劳,后来,索性辞去船工,以代客传送信款为业。随着业务越做越大,便有了王顺兴信局,这是泉州第一家在海外设局收汇的侨批局,也是泉州最早、规模最大的侨批局,被誉为闽南侨批信局诞生发展的历史标本。目前,信局正逐步修缮成为省级侨批馆和研学、文化交流基地。

王宫颍川宗祠,由陈守仁先生牵头、陈姓宗亲集资重建,已改造成泉州王宫陈氏华侨历史博物馆。展馆里,早期各类建筑构件、姓氏衍派各种拓本、田宅字契、阄书、两地书信、侨汇单(俗称“侨批”)、谱牒等,不一而足。此外还展出陈守仁先生之父陈章桂、祖父陈文阶以及其他族人早期活动照片等,生动翔实,让人真切触摸到陈氏宗人的百年华侨史。

陈文阶故居和陈守仁博士陈列馆

陈文阶故居,建于20世纪初,为中西结合式的三层洋楼。现在该建筑已成为“文阶堂旧居纪念馆”。

陈守仁博士陈列馆,为陈守仁的私人展馆,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爱国侨领陈守仁博士远渡南洋的创业历程以及他带领家族捐资兴学、热心公益的事迹。

在兴建博物馆、文化馆、历史陈列馆的过程中,王宫社区的海外侨胞们鼎力支持,他们不仅出资出屋,还积极寻找、搜集历史资料、信件等寄回,不断丰富展品。

热爱收集史料和老物件的居民陈如榕是泉州华侨历史学会理事,几乎参与了王宫社区每一个展馆的建设。陈氏华侨历史博物馆、“一带一路”风情馆、王宫历史文化展示馆、陈文阶故居、陈守仁博士陈列馆等系列展馆,为海外游子留下了泉州侨乡文化名村王宫社区的乡愁记忆。在各方积极努力下,王宫侨联获评“福建省侨胞之家”,王宫社区获评“泉州市侨乡文化名村”“泉州市乡村记忆文化示范点”。

在此基础上,新项目新设施也在这片土地上落子布局。作为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的子项目,华侨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基地将围绕足球体育主题,引入华侨体育产业,建设华裔青少年足球训练场(暂名,下同)、守仁体育馆和南洋文化中心,拓展社区侨文化载体和居民休闲空间。

记者获悉,正按计划有序推进的王宫华侨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整体建设预计年年底完成。王宫社区的侨文化建设,正成为江南街道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

南安大庭村漫步道全景

南安大庭村华侨古厝改建成书院

2

在青山绿水间续写侨故事

村道平坦,村庄整洁,溪水潺潺,环境优美……走进南安市码头镇大庭村,一幅和美宜居的美好乡村图景呈现在眼前。

自清朝以来,大庭村就是福建省著名台胞祖籍地和著名侨乡,其中海外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事业有成后反哺家乡,支持家乡建学校、铺村道,为提升家乡的基础设施倾尽所能。

村里的福洋大桥本是一座木板桥,年改建成水泥桥。年,旅菲侨民戴厚羲出资并向旅菲乡贤募捐集资再建。年8月,由乡贤捐资联合上级危桥补助及村财改建,于年元旦竣工通车,村民出行更便捷。

大庭村内有座被当地人称为乌石潭的水坝,是村里的一处景观,也是许多影视作品的拍摄地。水坝对面,绿树成荫。一条2公里长的漫步道环绕,中段设长廊亭和座椅,沿途安装了40个草丛音箱,打造成卡通动物、木桩、石头等造型,数据连接到村里的中控后台。晨练时、晚饭后,悠扬的音乐从音箱中传出,和潺潺的流水声交织和鸣。南北堤岸上,两座大桥飞跨,桥头建有绿瓦石柱凉亭,是乡亲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大庭村村委会常务副主任戴秋耿介绍,沿溪原本杂草丛生,从年起,村里推进河段生态优化、景观美化、植被花化、道路彩化等改造提升,才有了如今的景色。

提升的不仅是景观,还有文化内涵。年,著名旅菲侨领戴金华先生在村内捐建崇诗学校,占地余平方米,配备礼堂、教室、厨房、宿舍、老师办公场所,是当时条件一流的乡村小学。如今,因为大庭村的华侨文化在码头镇具有重要地位,该建筑群已改建升格为码头镇侨史馆。馆内设置侨史文化展厅和侨批实物历史展厅,收录侨史、侨代表、侨革命以及侨批等涉侨历史物件,成为凝聚侨心侨情的重要纽带。

印尼华侨戴平佑的古大厝,改造成了村里的书院,孩子们在这里阅读、参与课外活动。大厝建于20世纪70年代,后被大庭小学借用为教室,又被乡贤戴凤洗购入居住。几年前,戴凤洗的子孙陆续搬出,大厝便闲置了。村里征得戴凤洗亲属的同意,将大厝的左护厝改做书院。书院设藏书万册的书房、家风家训馆以及以“桑梓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永葆革命本色”为主题的展馆。大厅一侧还展示大庭村村史及新农村建设成效。

未来,大庭村将继续以福建省侨胞之家为媒介,以“文化搭台+载体建设”为抓手,多元化、多渠道促进华侨文化交流合作,积极规划设计“海丝侨厅”华侨交流项目、综合研学基地,打造交流窗口。

外碧村利用优美景色发展文旅产业

3

深山侨村打造实景文化园

据不完全统计,永春县东关镇外碧村现居的村民上三代亲属中,至少有一个人生活在南洋。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这个远近闻名的侨村风貌日新月异、越来越美。

村中,由华侨李深静捐建,李深静农贸中心为村民集中销售、游客集中采购外碧村特产提供了平台。

碧溪穿村而过,上游新修的水坝景观怡人,并设有旅游栈道、休闲亭等配套设施,是村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下游以拦鱼渠为辅,踩着水中的石阶,可以体验穿行碧溪的乐趣;深度不超过50厘米的浅水区隐藏着捉鱼的快乐。

外碧村和千年古官道相连,至今保留着一个古渡口。村干部李高全介绍,当年永春人由水路来往泉州,航行的船只不少就停靠在外碧村的古渡口,将湖洋、东关、外山、乐山八都(现为南安市向阳乡)等地的木材、陶瓷、茶叶等货物运往泉州港。

历史悠悠、华侨情深。如今,带着历史底色和桑梓情深的建筑,也与时俱进地转换功能、继续服务乡里。它们中,典型的有福安堂。福安堂是外碧村陈氏祖厝,由马来西亚归侨陈在坵、陈在钞等五兄弟在年建成,占地多平方米,共有79间房。村里与族亲、侨亲沟通,经过整个家族同意,将古厝改造成“我爱我家——家风文化馆”。

家风馆分为三大功能区:民具展示区、乡土文化展示区和华侨史迹展示区。展品中有宗族族谱、华侨信件、教育资料和闽南生产生活用具,还有老结婚照、田契和庙宇碑刻等极具年代感的物件。市民游客在这里还可以通过电子屏幕操作的方式,体验写侨批、寄侨批、收侨批的场景。这是全省首个以华侨古大厝为平台,以家风家训为主题,集情景式、互动式为一体的实景文化园。

利用碧溪的迷人风光,外碧村建设水利堤坝、湿地公园、观光农田,建乡村文物径,打造闽南歌谣路,发展观光休闲农庄,村民们可以开乡村客栈和农家乐。周边的学校到此开展研学活动,不少团建活动也选择了外碧村。

按照“留住乡土味、建设宜居环境、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外碧村主打“碧溪风情·乡土记忆”,正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五个美丽”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成功入选全省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典型案例名单。

与远处的高楼大厦相比,龙苍社区别有洞天。(受访者供图)

龙苍社区利用微景观传承家文化

4

番客楼注入新业态焕发新活力

位于台商投资区,东园镇龙苍社区是著名侨村。龙苍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蔡玲彬介绍,从清朝开始,许多当地人就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各国谋生。他们身在海外,心系故里。除用侨汇支持家人的生活之外,华侨们还建造了许多中西结合的洋楼——番客楼。

近年来,龙苍社区对36栋侨建古民居进行保护利用,建设龙苍闽南侨乡传统文化村落。侨建古民居改造成的博物馆、展览厅,为海内外年青一代了解华侨的爱国爱乡情怀提供了教育基地。

与远处的高楼大厦相比,这里别有情致。一栋栋番客楼大多以出砖入石的石头厝为基调,既有白石红墙、天井回廊,又有廊柱、水泥花砖、花玻璃、骑楼,彰显出中西合璧的鲜明特征。

年,为盘活番客楼资源,进一步带动发展,龙苍社区陆续对番客楼进行修缮、改造提升,并于年起引进餐饮、民宿、茶舍、咖啡馆等新业态,让社区焕发生机。

华侨庄细铁老先生的故居,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栋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建筑。该建筑经过修复布馆,变身为“侨乡纪念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留住龙苍人的乡愁记忆。在由庄裕生大厝楼改造成的侨史馆里,人们可以通过图片、文字、民俗物件,了解龙苍的历史沿革和侨胞的家国故事。在由秀生楼改造成的茶室,游客可以品茗小憩,体验慢生活。此外,利用社区闲置区域,打造的埭村记忆背景墙、我的龙苍小学、龙苍盐场来历、初心广场等空间,凝聚乡愁文化、家文化、廉洁文化,充分展示了龙苍特色。

焕发新活力的龙苍,越来越吸引年青一代。来自湖南的易恢检,常年在上海工作,他在网上与龙苍社区“一见钟情”,决定来实地看看它的真容,果真被当地一处老房子深深吸引住了。“当时特别喜欢,房子以前应该是很漂亮的。”易恢检说,与这座房子初见,他就决定要租下来,还到深圳与房东进行交流,终于说服房东同意出租房子。易恢检准备在保留房子闽南元素的基础上,融合南洋元素,把小院做成咖啡茶室酒吧,房子的主体建成民宿,“希望在城市忙碌的人们,可以到这个宁静的小村落享受慢时光。”易恢检还把房子改造的过程分享到网络上,更长远的打算是在这里做一个直播基地。类似这样的尝试还有“稻田咖啡”项目,这是龙苍社区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项目的子项目,在华侨捐建的龙苍幼儿园旧址上重修改建而成,可供游客喝咖啡、品茶。

华侨捐建的幼儿园旧址改建成咖啡馆,焕发新活力。

社区道路干净整洁,道路两侧番客楼错落有致,每栋墙上都标注着各自的“名片”,有汉昌楼、红猴楼、后街仔旧楼、银顺楼等。

年,台商区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在龙苍社区举办。现场有“千灯万福”灯展、古村新音乐聚、南音新势力等多场展览表演,还有非遗沙龙、研学亲子游等互动场景。未来,龙苍将以侨文化为切入点,引进东南亚番客美食、番客市集等业态,让游客可以通过住番客楼、品番客菜、逛番客街和番客夜市,体验番客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6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