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永春县县城中心的五里街,是全县商贸文化、武术文化、建筑文化的起源地。这里历史悠久,古迹众多。
早在古代
五里街便因为商贸上的繁荣盛况
从而远近闻名
五里街古集镇,是福建省永春县最悠久的商贸市场。《永春县志》称,“民国初以其地距离县城五华里而改称五里街,是临县一带货物集散地,繁荣盛况为全县第一,也是闽南著名集镇之一。”
现如今,五里街繁华的景象虽早已不见,但古老的长街上,历史的痕迹,依然引人注目。
“十三碣”,
便是五里街过去辉煌的一个见证。
在过去,“十三碣”是五里街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段之一,商店林立,人口稠密。
作为一个著名商贸之地,十三碣的开发与康熙皇帝的重臣林兴珠(俗称林候)有密切联系。——林铋龙老师
永春文史专家
林铋龙
当时,五里街的溪仔坂是一个贸易经商的地方,很多地方的人都到溪仔坂经商。为方便五里街的商贸往来,林候下令修建十三碣,用高约2.2米,宽约4.4米,上宽下窄的溪卵石砌成十三个台阶,“十三碣”由此得名。最终,十三碣也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贸街市,与溪仔坂、风岑头街道等街市,一同构成了繁华的五里街商贸市场。
时过境迁,五里街已繁华不再,但老街格局尚存,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继续焕发着生机。纸织画、白鹤拳、榜舍龟、巽来庄,都是如今五里街的一张张名片。
1
传统纸织画
纸织画,这一项永春特有的传统手工艺,曾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辞海》记述:“永春纸织画始于盛唐时期,”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纸织画是经过代代艺人不断充实,逐渐完善的产物,也是当地人聪明才智的体现。
2
永春白鹤拳
五里街人不仅懂经商,重文化,而且尚武,在这里,人人都非常热爱永春白鹤拳。位于五里街新亭路的翁公祠,是永春白鹤拳师极其爱好者专门练武,传播武术文化的地方。
在五里街的后面有个名扬海内外的村庄,名叫大羽村,这里是永春白鹤拳的发源地。相传永春白鹤拳由方七娘所创。七娘嫁给福建泉州永春人曾四后,便在福建永春授徒,故白鹤拳也称永春白鹤拳。
在当地人心中,白鹤拳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美好而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
3
榜舍龟
说到五里街的美食,一定要讲到五里街的传统古早味——榜舍龟。
永春榜舍龟是一种用糯米精心制作,形状似龟的传统名牌糕点,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五里街等地很早就有糯米龟作坊,清乾隆年间,五里街孙清水,孙榜父子的糯米龟最有名。其龟皮鲜嫩,龟馅甜美而酥松清香,以薄如蝉翼的豆皮做垫,入口时甘甜冰凉,口感极爽。
孙家糯米龟就是传承至今的“永春榜舍龟”。
4
巽来庄
在五里街镇仰贤村,有一座特色的建筑叫做巽来庄,俗称永春山美土楼。
巽来庄坐北朝南,依坡而建,南面正门,门上方的石匾额刻有“巽来庄”,并署建造时间为清朝乾隆丁酉年,年。
土楼的中间地面,建有闽南典型的民居建筑,在中轴线自外向里看:自南向北依次是红砖隔墙、石铺天井、下厅,最北边就是后院。柱枋饰有精美的人物故事和华年走兽雕刻。二百多年前的大木柱,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五里街人崇文尚武,热爱自己的家乡。在五里街上,我们感受到人们对古老文化的保护之心,五里街留存了历史风貌,留住人们珍贵的城镇记忆。也正是如此,现在五里街镇西安村,已经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受到了更好的保护。
五里街不但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而且给子孙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历史价值,值得后人用心去保护和收藏。
更多精彩闽南文化
敬请